2016年的年味尚未散盡,移動支付市場也沒閑著,就著過年的余味也熱鬧熱鬧。先是蘋果的Apple Pay服務在中國上線,之后支付寶Android客戶端攤上了收集用戶隱私的事兒,不過這偷拍偷錄音確實有點過分,不知真假,本文不予評論。微信也不甘示弱,騰訊官方宣布,自3月1日起,針對微信提現(xiàn)功能開始收手續(xù)費。
上述公告通俗點說就是,微信用戶終身累計提現(xiàn)超過1000元之后,提現(xiàn)100元,需要繳納1毛錢的手續(xù)費給微信。大多數(shù)人一開始都是拒絕的,微信這是在作死嗎?以后轉戰(zhàn)支付寶了.... 支付寶要一統(tǒng)天下嗎?終身只有1000,隨隨便便就超了.....
微信對此也給出了相應的解釋,用戶每次使用快捷支付時,銀行都會按金額收取手續(xù)費,還有部分銀行在提現(xiàn)時會再次收取費用,之前所產(chǎn)生的費用都由微信代繳給銀行,此次收費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讓用戶支付部分手續(xù)費給銀行,減少微信這方面產(chǎn)生的成本。
上述的話翻譯過來就是,你們都別怪我收費,實在是銀行太黑,大家冤有頭債有主。微信本想將仇恨轉移到銀行身上,但是誰料在人們的心中,銀行收取手續(xù)費天經(jīng)地義,對于微信的解釋并沒有什么用。對于大多數(shù)用戶,0.1%的手續(xù)費其實并不算多,1000塊錢才1塊錢,但是從消費心理來講,從免費到收費和從0.1%到0.2%產(chǎn)生的心理跨度是不一樣的,前者會更大,所以人們接受這個跨度所要付出的代價也是前者比后者大,就好像商場定價偏向于9.9、99這樣的尾數(shù),而不是10、100這樣的整數(shù),帶來的心理錯覺其實是一個道理。
其實對于銀行收取的手續(xù)費,微信如此大的用戶量,僅朋友圈的廣告,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為何要在乎這點小錢,而且微信明知此舉會招致用戶的不滿,甚至有流失的風險,為什么微信還要頂風作案,到底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各位看官請往下看。
此次微信僅僅是將轉賬手續(xù)費改成提現(xiàn)手續(xù)費,算不了什么大事,而且微信解釋的很清楚,就是為了節(jié)約成本。但真的只是節(jié)約成本嗎?這其中卻經(jīng)不起推敲。微信的用意其實很明顯,不鼓勵用戶提現(xiàn),將錢都存在微信零錢里,這樣做會對微信產(chǎn)生巨大的收益,第一、節(jié)省了提現(xiàn)的手續(xù)費成本;第二、當錢存放在微信零錢里時,所有的資金都會在騰訊財付通的托管銀行賬戶上累加,微信可以得到銀行的利息,由于微信用戶量巨大,微信里的零錢累加起來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利息的收入相當可觀;第三、對用戶來說,當用戶消費時,首先會想到微信零錢里面有余額,那么優(yōu)先可能會使用微信支付,這樣會給微信支付帶來更多的用戶,提高微信支付在移動支付市場占有率。可以說這是從另一個角度去強推微信支付,算盤打的十分精細。
既然微信余額的收益這么大,為什么支付寶不這么做呢?因為支付寶沒有讓人有想充值的動力,而微信有社交,就會有紅包 ,紅包就相當于充值,不管是發(fā)紅包還是搶紅包,最終的錢都會在零錢里,用戶在不知不覺中就把錢存在微信余額里了,就目前的社交環(huán)境來看,紅包是不可能消失的。
對于大多數(shù)用戶來說,一開始肯定是拒絕的,但也只是熱點跟風,隨著媒體炒作風聲的平息而散去,紅包該搶的還是會搶,不會因為幾分錢的手續(xù)費跟錢過不去。
“既然有手續(xù)費,暫時不急著用錢,先不提現(xiàn),支付時可以用掉,放在里面吧。”
微信正是利用了這個心理將用戶牢牢的把握在手中,此招一出,估計錢包頁面的幾個衣食住行服務的流量也會有所增長。當然還是會有所影響,大額轉賬的用戶可能會繞道支付寶了,但這也無所謂,因為零錢可能會被秒提到銀行卡,轉賬業(yè)務不會帶來任何收益,反而會增加手續(xù)費成本,因此這部分用戶是微信可以放棄的,微信心想這部分用戶就讓給支付寶吧,反正還會回來搶紅包的,就讓他們禍禍支付寶的錢吧。
難道微信就真的不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嗎?對此微信有恃無恐,因為人們對社交的強烈需求,因為用戶朋友圈的積累,微信有這個自信,就像當年3Q大戰(zhàn)時,QQ的蠻不講理惹怒了很多用戶轉戰(zhàn)MSN,誰料微軟無動于衷,最終導致用戶的回流,不過就算是微軟有所作為也未必能攔得住回流的浪潮,因為騰訊知道用戶的尿性。所以騰訊以后的行為可能會更加不在乎用戶的感受,但是騰訊別忘了,下一次就不會出現(xiàn)像微軟一樣缺心眼的對手了,且行且珍惜。
看似一個很小的動作,卻帶來了蝴蝶效應,表面上看微信是在流失用戶,恰恰相反,正是抓住了用戶,而且是給微信帶來收益的優(yōu)質(zhì)用戶,最后又以優(yōu)質(zhì)用戶為羊頭帶動整個羊群,產(chǎn)生羊群效應。微信這招以退為進的計策,可謂是快準狠。
最近的移動支付市場有些不太平,蘋果Apple Pay的殺入攪亂了移動支付市場,但微信提現(xiàn)收費風波又將Apple Pay的風頭完全蓋過,媒體已然偃旗息鼓。微信這個天大的人情看似是賣給了支付寶,但偏偏此時支付寶又陷入隱私門之中,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tài),用戶選擇之時估計會猶豫一下。這一切感覺來的太巧,導致看起來是那么不真實,究竟這一切的幕后黑手是誰?各位看官看到這里不免覺得有點陰謀論的感覺,當然這一切都是筆者的腦洞大開,并無任何根據(jù)。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稱,辯得清真假,分得明是非,眼中雖有碼,但心中無碼。
版權所有,轉載請通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