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夏。
又遇降溫,暴雨,大風。
上午聽國防大學教授講座《軍民融合》。耳畔驟然響起“大紅棗兒甜又香,送給個親人嘗一嘗”。那是我關于軍民融合追溯式的聯想記憶。
吉林市近期創作了一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滿韻清風》,聽到史詩我就想起《東方紅》,想起東方紅就想起一堆人立著腳尖跳過的大紅棗舞蹈。那時我上小學,那時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個舞蹈演員,在學校文藝隊,我就跳過這個舞蹈,老師把一個小筐里面粘上黃色的紙,在黃色的紙上面又粘上紅色的紙做的球,像極了大紅棗,我就每天捧著這粘滿紅棗的小筐跳啊跳。
然而父母的遺傳基因把我的夢想打的粉碎,從小我就不記得自己長過個子,總被人說“這孩子一定是被心眼兒墜住了……”過年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個拽頭一個抻腳,嘴里還喊“長!長!長長!”姑姑們讓我在門框上打提溜。啥招都使了,啥招都沒好使,個子不高,當然沒法當舞蹈演員了。
但這一切并不妨礙我熱愛舞蹈,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確切的說應該叫大專。最近我不停的遭到打擊,原因是一個延邊大學的校友。當年我念的延邊師專后并入延邊大學,這使我的大專不存在了,于是無可奈何的與延邊大學的畢業生成了校友,其實我萬分留戀那師專的校園,那小路兩旁鉆天的白楊,每每走過,楊樹沙沙的唱著歌。還有我們大專生特有的遺憾和執拗。高考的幾分之差以及日后永遠都彌補不了的缺憾。
為了彌補這樣的缺憾,我從畢業以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沒有間斷的惡補,從專升本,到研究生,到博士。
沒用,出身是永遠烙在身上的。
每次被那校友戲稱“我是本科,她是大專。”的時候,心里都痛。盡管這幾十年我不停的學習他不停的玩耍,我一肚子墨水他大字都不一定再識幾個,但是終究,我還是得低下高貴的頭。
喜歡的不一定擁有,夢想也許只是想想。
越沒有就越想。
我的大專親同學林波這樣感慨了今天: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節氣。古人云: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立夏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立夏是也是色彩絢麗的節氣:櫻桃的紅,梅子的青,新麥的翠,枇杷的黃……立夏之日,南國似暑北國春,綠秀江淮萬木蔭。
我總是被他詩書的浪漫所感染,心里的這么丁點對于文化的鐘愛一息尚存,便是因為有個他,一個在遙遠的縣城高中里教書育人的先生,稱他先生不為過,縱觀我認識的一切師長,能堅守著自己對于詩書的崇敬和對于教書的單純者,唯我這大專的親同學。
這激勵,不遠不近,不多不少,讓我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拿起詩書,暢讀歷史,思考人生,記錄點滴。
今日偶爾看到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這指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無非是反映社會現象的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圣經《新約·馬太福音》有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讓我恐怖的是,這被專家稱為是十分重要的人類社會規律。
更讓我恐怖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也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我是個俗人,我勢必渴望填補我的缺失,如果被“馬太效應”近身,我的后半生難道沒啥意思了?
多的更多倒是能忍,少的更少怎么能忍?
這個立夏的雨夜,笨拙的撥動古箏的琴弦,那首《阿里郎》的旋律熟悉到我的生命里,刻骨銘心。
所以你不能輕易地觸碰。
那曾經美好的時光,你輕輕的把我從雨后的泥濘旁拉開,半生記憶,無法忘記。
這依舊美好的時光,你輕輕的把我從雨夜的琴聲里拉走,此生相知,欲罷不能。
立夏的風,格外的大,在窗的外面呼呼的刮。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呦……
我曾經有個夢想,是當個舞蹈演員,所以我告訴你,我想自己給自己伴舞,不用你,好嗎?
只是想讓你告訴我,我到底是“馬太”的哪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