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來中國教育界帶頭實踐“拿來主義”,將西式教育滲透到教育系統的各個層次。演變至今,西式教育卻越來越走樣,“南橘北枳”的現象又一次上演。在如今的中華大地上,各種類型的培訓班風起云涌,熱火朝天。在我看來,這不是對人性和靈魂的完善,而多是淪為馬戲團訓練動作的做派——動物乖了便有獎勵,不乖就意味著皮鞭。現代教育體制就像是一臺巨大的絞肉機,無數小孩子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喪失與此,我們為此感到悲哀和惋惜;但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臺絞肉機確是大人們一手炮制出來的,并成功將之應用于孩子們身上。
現在的教育絕大多數是野蠻的教育,而非真正的教育——為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兒童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我們自以為是地在現在為他們在不遠的將來備下我們眼中所謂的成功和幸福,越看越像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般遙不可及。反觀當下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在名利之路上匆匆忙忙熙熙攘攘的人們,哪里來得及細細品味和借鑒先賢們的教育思想。反倒是急于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奔波于各種秀場,目的是讓孩子早早掌握超過他這個年齡段所能掌握的知識,使之成為人人豎起拇指夸獎的“天才”。我一直懷疑“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的初衷。在我看來,如果從整個人生的維度看,什么時候起跑、起跑晚點沒啥關系,關鍵是起跑的時候會不會開車——“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我們一邊痛斥各種不良教育現象和家長病態心理,一邊卻忽略了家長們的癲狂和貪婪恰恰出自以前的社會教育,迷茫源自于“自以為知”,痛苦來源于“欲望和能力的不匹配”。牛蛙外公的痛苦正是產生于我們大人的愿望和小孩子能力的不相稱。我們不喜歡用催熟劑催熟的水果和蔬菜,卻喜歡用催熟劑來催熟自己的孩子。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很容易獲得一種“成功”,即是成功地成為功利和情緒的奴隸,而非主人。正如盧梭所言:“十歲受誘于餅干,二十歲受誘于情人,三十歲受誘于快樂,四十歲受誘于野心,五十歲受誘于貪婪。人,到底何年何月才會只追求睿智?”
說了半天野蠻的教育,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呢?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比人性更為復雜、更為豐富的了。對于孩子們而言,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孩子本人進行思考——用他們童年和少年的眼光,去客觀認識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大人們要做的是引導他們成為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愿望的人,成為一個“有趣的人”,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并盡可能向他們展示整個世界、個人生活的前景。對于孩子們而言,人生路漫漫,自憐、自戀、自苦、自負、自輕、自棄、自傷、自恨、自利、自私、自顧、自反、自欺加自殺,都是因為自己;自用、自在、自行、自助、自足、自信、自律、自愛、自得、自覺、自新、自衛、自由和自然,也都仍是出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