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楚國人,沿襲楚國貴族姓氏。其頗有外交通略之才,具獨到前瞻之眼,懷高潔遠古之氣。初為懷王所用,實為得意,后遭小人妒忌進讒,被疏離,終放逐。至懷王已去,襄王繼立,益加不得施展懷抱,顛沛流離,何曾安定。其欲去國投他而不能,赤子之心一清如洗,堅韌如磐。終者矣,其乃作絕筆而沉沙。惟香草靈修兮,往者已逝;與日月爭光者,更待何人!
此心不改,此志何終!然則,志不得申,心甚積郁者,古已有之;所懷超遠,意在馨德者,今亦不乏。君且看:
孔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由是知,不經(jīng)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必經(jīng)苦難折磨而后知甘甜喜樂也。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樂由痛得,喜自苦至。其亦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所謂骨氣者,所謂風(fēng)力者,自是得鑒之。
莊子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凡大愛者,皆無小私懷抱;無小私懷抱,而懷為眾生之大襟抱。屈原固得之焉!
西漢賈誼,過長沙望湘江而吊屈原,作《吊屈原賦》,追憶屈子,更明己志。兩志相印,一心為國,此意天地可鑒而堪比日華。
司馬遷辯護李陵,觸怒皇帝,被下獄,遭腐刑,由是于《史記·太史公自序》發(fā)極悲極痛之呼號:(屈原)發(fā)憤以著書!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此豈屈原之心肺語?確乎也。
韓愈之復(fù)興古文,亦曰“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也。嗚呼,此豈非“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邪!
歐陽修謂“窮而后工”,亦可知先易后難,先粗后精,先苦后飴也。
魯迅有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此亦“以血書者”耳!以血書,以淚書,以苦書,終是得以明志,得以修身,得以超我也。
自是可知,修高遠之質(zhì)也猶秉燭夜游,雖夜寐不得識途孤寂無以復(fù)加者,然愈進之愈深之而其得也愈加其德也愈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