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借助晨讀內容剖析一下自己。
最近兩天一直思考怎么寫晨讀,都有點影響工作了。之前寫感悟是自己選擇晨讀中一個知識點,然后采用故事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把晨讀分享的內容全部套進去,再重點圍繞這個知識點結尾。可現在一這樣寫,自己都有點不敢寫。看到大家的晨讀寫的都很好,自己也想努力一把,但總找不到出口。
開營那天貓叔發了李笑來老師的文章,看完思緒萬千,靜不下來。大腦一直浮現“我寫的這個東西對別人有沒有用呢?”這句話。
在去年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寫作,只是偶爾寫個日記,自己和自己擺個龍門陣,談會心。
起初呢,是想給一個朋友寫封信,目的是想感謝,然后和自己和解,不要再想那些事了。但寫著寫著就想明白了好多事,把困擾我很久的關卡就輕松地跨過去了,對自己也有新的認識,當時就覺得寫作太神奇了。碰巧那段時間一直在看書,就想是不是我也可以寫寫?
之前決定堅持寫感悟時,想的是不管寫作能不能賺到錢,但堅持下去肯定有變化,至少現在比以前思考變多了。
但現在想法變了,不能只是寫寫而已啊,為了完成任務?為了得勛章?這些當然重要,但比這還要重要的是自己寫的東西對別人有用沒呢?怎樣寫才能對別人有用呢?有用了才會更接近得勛章啊!
就是這個點,讓我現在也不知道怎么寫。
為什么不知道怎么寫?為什么找不到出口?原因太簡單:輸入太少。
輸入太少——想到這里,就想到晨讀里那句:我們聽了那么多道理,下了那么多決心,還是無法徹底改變自己。在上次寫七月目標的話題中,寫了三個,分別是:看四本書、跑步公里數不低于80公里及多參與小灶群聊。當時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因為這三件事對于我來講有點難度,很容易被其他事占用時間——和“晚上回家,準備學點東西,結果看了一晚上的電視劇”一模一樣。
跑步是之前夜跑,現在晚上都用來寫晨讀感悟,沒有時間跑,就安排在早上跑,但晚上睡的晚早上起不來,結果一次也沒有跑;群聊也是,進群本來想和大家多聊聊多認識,結果看了半個小時微信,一句話都沒講;看書的問題更大,安排每天都看會書,結果每天都沒有看——這和心理模型中講的內容切合得不能再切合了。
心理學模型中,感性的一面是大象,理性的一面是騎象人,即跑步、群聊、看書是理性做的決定——騎象人;起不來、刷微信、不想看是感性鼓勵我們及時享的樂,屬于大象。而似乎我的這頭大象太大了。
為了更好的控制這頭大象,我需要以下三步來進行改變:
第一步是指揮騎象人,就是明確告訴騎象人下一步具體該做什么。比如跑步,常常晚上睡覺前,大腦一直在想明天早上要跑步,想跑步導致的結果——減肥、增加抵抗力、養成這個習慣還可以影響其他的習慣等;想明天早上跑幾公里合適呢;想如果明天起不來,晚上也可以跑嘛.....想完也就真的完了。所以直接定明天早上跑步,好久沒有跑定公里數害怕身體吃不消,就不計公里數,只要在跑就行,然后到附近學校的操場上跑步,如果遇到下雨就出門走半個小時再回家。
第二步是激勵大象——這是改變的重要環節,目的是讓大象出現恐懼、興奮、焦慮等情緒,產生一種“再也不要這樣”的念頭。因為定的目標沒有開始實施,所以我的這頭大象已經有了焦慮的情緒,為了“不要再這樣”所以寫出來時刻提醒自己,提醒還不夠,因為我再不輸入,就真的寫不出來了......看書不僅僅提供寫作的思路,更讓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為什么我想的和別人不一樣。
第三步呢就是營造路徑,改變原有的環境,增加正確行動發生的概率。需要做的事具體有:跑步——頭天晚上把運動的衣服放在床邊;群聊——早上醒來就進群打卡;看書——中午不安排其他事,吃完飯就看書。并且頭天晚上定好提醒鬧鐘。
所有行動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阻礙,如跑步遇下雨,為了更好地完成目標,就要提前定下雨了怎么辦的方法。如果看書遇到不想看的阻礙,就把那些一年看多少多少本書的人現在的變化記下來,激勵自己;有時候真的很忙沒有看書的話,睡覺前盡量看幾頁再睡,哪怕只看一頁;看完書一定要實踐并且和現實生活聯系到一起,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事,就會覺得看書真的很有用,放大看書的效果。
制定計劃很容易,堅持完成真的不是那么簡單的,為了更好地完成,需要一些方法、技巧加以運用。只愿我們努力接近我們想成為的人。
最后想改一下李笑來老師的文字:寫罷。只要真寫,就只能真思考——寫吧。只要真寫,就真的能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