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天心情有些抑郁,看書、散步都不管用,猛然想起“哈佛幸福課”,便重溫了一遍。果然,溫故而知新。
我想來說說幸福課上的那個小測驗:30秒內,你數出了屏幕上的多少個圖形?教室中六七百號的學生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覆蓋6-200的范圍。緊接著,塔爾博士問,屏幕上的時鐘上顯示的是幾點鐘?有六個人表示知道。接下來,塔爾博士再問,巴士上有多少小孩?大概11個人知道。很顯然,塔爾博士提的問題很簡單,那么這些哈佛高材生回答不上來的原因是什么呢?
這其中涉及到了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由于感覺通道的限制,心理活動不能同時指向所有的對象,只能選擇某些對象而舍棄另一些對象。而著名的雙耳分聽實驗表明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對所有的感覺刺激進行加工。小測驗中當塔爾博士問巴士上有多少小孩時,大部分人甚至根本沒注意到巴士上有小孩。能集中注意力是件好事。但也要記得,這種全神貫注的能力有其后果,全神貫注不總是好的或有益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屏幕上只有幾何圖形,也就是那個提出的問題創造了一種特定的現實,在這個特定現實中只有幾何圖形,巴士上沒有小孩。
這有著非常重要的含義。想下面的問題,
想想我們平時提的最多的問題是什么?“怎么了?”“出了什么毛病?”“該怎么改善我們的關系?”這些問題是很重要,但是如果這是我們唯一提出的一個或一些問題,那我們就只能看到這件事,看到有問題的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只問哪里出了問題,怎么回事,我需要改善什么,這當然重要,但如果只提這些,那么我們并不能客觀地解決問題,我們通常會忽視好的地方。就像大家以為巴士上沒有小孩,實際上他們就在那里,但大家以為小孩不存在!問題創造現實。我們所問的問題通常決定了我們追求的東西和我們所過的生活,不管是從個人層面還是從人際關系層面來說甚至組織層面。
欣賞好的事物很重要。我們不應該把美德、成功看作理所當然。
最近的熱播劇《守衛者—浮出水面》中有一個角色龔懷遠,來自農村,即使名校碩士畢業,考入不錯的事業單位,也還是擺脫不了內心深處深深的自卑。家世優越的妻子對他的愛,只是加深了他內心的自卑,他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只看到了自己想讓自己看到的東西。他太在乎名利地位,太在乎妻子的家人和同事對他的看法,以至于讓他忘記了自己本身就已經擁有的東西。最終掉入犯罪分子的圈套,走上不歸路。無論是影視劇中還是現實生活中都存在著數不清的類似的例子。他們的結局也許從思想之初就已確定。
面對將要處理的問題,我們何不想想我們擁有什么,從“我要改善什么”到“我的優勢是什么”。假設幸福是一條線段,那么它左邊的端點代表疾病,中間的端點代表健康,右邊的端點代表幸福。“我要改善什么“”在線段的左邊,“我的優勢是什么”在線段的右邊。
自我欣賞不是等同于自戀,說的是有根據的自信,有根據的、寬厚、仁慈的快樂。要過上那種生活,就要欣賞積極的東西,打一個比方就是要注意到巴士上的小孩。
我們所見到的就是我們所尋找的,而遺漏了我們并未尋找的,雖然它存在著。我們的關注所及深刻影響了我們對世界的體會。
◆◆◆◆◆
最后,一起來做個測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