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風吟》讀后感
第一次拿起這本書是在高三的時候,那時只是隨手拿起。在餐廳吃完午飯后就匆匆回到寢室休息,但不可吃飽就睡。為了打發這段無聊的時光,在落灰的幾本書中,選擇了最薄的這一本。以至于我何時購買、又何時將它放進我的書柜,早已不記得了。
第一次讀時,每天只翻看幾章。午睡時只記得大概,睡醒后大概什么也不記得了。這樣來來回回、斷斷續續地,看了一整個高三。反反復復的讀,又反反復復的忘記。現在想寫一些讀后感,卻是一個字也寫不出,因此又翻來重新讀了一遍。
讀完之后,有一股莫名的憂傷,我也竟說不出這憂傷來自于哪里。或許是福樓拜早已死了、或于是哈特菲爾德從紐約帝國大廈一躍而下、或許是那個四指姑娘再未與“我”相見、或許是這十八天的故事太過短暫。我想,人并不是死了才可以被原諒。我想,有遺憾也并不是糟糕透頂。我想,平靜的活著也是美好的。
不知道先前讀了幾遍。我以為那些內容,大概同高三的數學公式、英語單詞一樣,早從我的記憶中褪去了,也不曾帶給我什么。然而今天我忽然意識到,這本書帶給我的,便是極大的平靜。
在“我”和鼠的車撞向圍欄的時候,我們只是從車里爬出來,像往常一樣在海邊喝著啤酒。賠償啦、維修啦、疼痛啦,仿佛一點都不重要。在那個夾著手袋打著電話鉆著廁所的女子問我借零幣時,我掏出給他,從而覺得減輕了身上的重量,金錢也無外乎是幾枚沉甸甸的累贅。在我故意回答去年解剖了一頭牛,不明白牛為何反復咀嚼那難吃又難看的草時,這樣答非所問,仿佛距離感才是與人相處最好的模式。“‘直言不諱是極為困難的事。甚至越是想直言不諱,直率的言語越是遁入黑暗的深處。’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何嘗試都可能是徒勞的,甚至傷害對方。最為明智的做法就是同對方保持距離,不要靠得太近,更不要動輒強加于人。在這個意義上,距離就是理解,就是溫情,就是關心。”距離并不是疏離,它好像是熱切關懷的反義詞,但又起著和它一樣的作用。
“我”在時間綽綽有余,加之無所事事的時候,常開車在室外兜風。兀自面對城市那副面孔。我認為,一個人漫無目的的出走,是浪漫的。突然想到鐵凝老師那篇《你在大霧里得意忘形》,在霧起之時,獨享屬于自己的天地。在迷離的世界中,自己為自己導航。我在假期之時,也時常一個人出走,或是看河,或是看寺。或是什么也不看,只是走。我漸漸喜歡上了一個人的安寧時光。
但難免總是有些瑣事纏繞著我,人際交往啦、班級任務啦、社團活動啦、考試啦、作業啦,如同夏日驕陽下繁茂的爬山虎,熱氣騰騰地、牢牢地抓著我。我也常因考試不及格而懊惱,因作業不會寫而煩悶、因說錯話而后悔、因失敗而沮喪。而當我今日再讀到這本書,這些事情好像沒什么大不了。“再也無須前思后想,一切豈非已然過往。”一切的事物,都如同風一般。和煦的也好,溫柔的也罷,還是寒冷的,凜冽的。都統統會消失的。
“我并不知道這同冷靜有何關系。但如果將一年到頭都得除霜的舊式冰箱稱為冷靜的話,那么我也是這樣。”如今細細想來,這樣的冷靜,似乎影響我很多。我好像是變得冷靜了一些,也淡然了一些。這樣的改變,我今天才意識到。究竟是否是這本書影響了我,我自己也不得而知。大概也不能徹底否定。“擁有什么的家伙生怕一旦失去,一無所有的家伙擔心永遠一無所有,大家一個樣。我們是在時間之中彷惶,從宇宙誕生直到死亡的時間里。所以我們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只是風。”人是奇怪的,下雨時喜歡晴天,晴天是盼望下雨。在家時渴望旅游,旅游時思念家鄉。人是浪漫的,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很精彩。不管陰雨連綿還是陽光明媚,不管是燦爛盛放還是狼狽不堪。即使一切都將一去杳然,任何人都無法將其捕獲。但我們還是這樣活著。
2022年11月15日星期二 晚上十點
2024.11.19
這寫文字好像是一下就寫成了,沒有存儲在其他的軟件中。
簡書的密碼我也忘記許久了,已經有一兩年沒有打開過。
我仿佛是大地裂開翹起的那一塊,這篇文章就像是土殼子下面的沙子。
想不到要寫什么,原來福樓拜早已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