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的開頭是一名漂亮的女老師在教室靜靜的做著最后的告白,周圍的學生肆意吵鬧,紛飛的課本,倒掉的牛奶,自顧照鏡子的少女,間或隨意進出的學生,無一不在訴說著,這是一個多么不受歡迎的老師,以致當她說出自己做到月底就辭職時,引起所有人一陣雀躍。
而就是這么一個令人討厭的人,給了這個班級致命的一擊。
她在離開時說出了一個真相,她女兒死亡的真相。
日本的少年法—未滿14歲者依刑法第41條,擁有刑事責任豁免權。也就是說,即使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殺人也不會被問罪,所以罪無人擔,也無法預防其他殺人案。而殺死老師女兒的兇手,未滿14歲,是這個班的學生。
當她第一時間知道真相時找到了其中一人,沒錯,兇手有兩名,這里和電影中一樣,用A、B區分吧。她原本以為的害怕、愧疚、忐忑在A身上都沒有發生,他得意洋洋的說起真相,完全不在乎眼前的人,是他殺死的小孩兒的母親,而他的殺人動機,只是因為想出名,得到世人的注目,單純到近乎愚蠢。
而另一人B,起初是想討好A,隨意選擇了惡作劇對象,卻沒想到對方會死,為了不被牽累將小女孩兒扔進了游泳池,掩藏掉被殺的痕跡,以致案件最終結為自殺。
知道真相的老師并沒有想翻案,她給了他們比進監獄更嚴重的懲罰。
她在最后的告白里,告訴了班級的所有人,她在他們兩人喝的牛奶里放入了艾滋病人的血液,這是屬于一個母親的復仇。
真正的丑惡是從這里開始的。
十幾歲的少年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
小女孩兒的死因并不是惡作劇,法醫鑒定是溺水。電影有意思的設計了一個人有殺意卻沒殺人,另一個沒殺意卻殺了人。
可事實呢?
以為自己得了艾滋病的B沒有再去學校,不洗澡,不出門,自己接觸過的東西會拼了命的擦干凈,最后,他殺了自己的母親。
電影真正陰暗的還不在這里,劇情稍稍回放一點。當B抱起小女孩準備扔進泳池的那一瞬間,小女孩兒的眼睛眨了眨,B面帶笑容的將女孩兒扔了下去。
為什么?因為他做到了A沒做到的事,A想殺卻沒殺掉的人,他殺了,是他贏了。
跟B不同的是,A依舊正常的上課,只是在踢球時時常會被隊友砸到,課本會從抽屜里跑到樓下,成績一路下降,這是來自班級的冷暴力。
A不像B有著和睦的家庭,他的母親在他年幼時離開,父親再婚。他成績的優異,興起的殺人,以及最后自導自演的那場爆炸,都只是想要引起母親的注意。可最終,他間接殺死了自己最敬愛的人,直接殺死了世界上可能唯一懂他的人。
十幾歲的少年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
老師在最后的告白里,黑板上的是一個“命”字,她說,生命是寶貴的。
牛奶里并沒有添加含有艾滋病毒的血液,可A跟B的結局確實是她推波助瀾形成的,可即使沒有她,他們的結果難道就會不一樣嗎?
我忘不了當A得知十幾年沒見的母親再婚時決定在學校大會上引爆炸彈,讓一群人給自己陪葬的狠戾。
也忘不了當老師到B的家里詢問原因時,B說,因為太害怕了。他的母親說太可憐了。她說的是她的孩子害怕太可憐了。那一瞬間莫名的驚悚。
所以這是孩子的原因,還是身為成人的人們也出了問題呢?
如果你有耐心看完這部電影,請告訴孩子,也請銘記在心,生命是寶貴的,任何悲痛都不能凌駕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