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客戶總是有一種想法,認為保險公司收的錢多,賠的錢少,自然就會賺錢。保險公司收到的保費,當做是保險公司的利潤,說保險公司是空手套白狼,而且認為保險公司肯定是不愿意賠付,因為收的保費如果不賠付不就變成自己的了嗎?那么保險公司到底是怎么盈利的?它的盈利方式是什么?
從精算角度,保險公司收到的保費,在資產負債表里列明都是負債,每一款產品的價格定位,收到的保費未來都是要返還給客戶,大家想一想是嗎?無論是大病保險,年金養老保險,投入的保費最后都會更多的返還給客戶,只不過不同的客戶拿到的金額不同,因為他在群體中計算。
如意外保險,醫療保險這種消費類型的沒有任何返還,保費收的多賠付的少,是不是保險公司就盈利了呢?
保險公司的盈利有兩個雙輪的驅動,是通過兩種方法來經營。
一、承保利潤
通過死差益和費差益進行盈利。
死差益:實際的死亡人數少于預定的死亡人數,產生的順差。保險公司在產品制定過程當中,預計的死亡人數有具體的數值,在實際理賠過程中人數少,保險公司自然就盈利,這叫死差益。所有的理賠都在此范圍之內,比如說大病保險預定發病率和實際的發病率相比較,如果實際的少于預定的,保險公司就盈利。
這個主要就看保險精算師的水平,包括意外保險和醫療保險,全消費性質。它的盈利水平也需要靠死差益,就是實際理賠和預定的理賠到底有沒有順差。所以會發現醫療保險年年都在漲價,特別是高端醫療產品,它實際理賠率很高,保費就必然要提高否則就會虧損,這是保險公司的利潤來源之一,就是實際理賠和預定理賠資金的比值。
費差益:指營業費用、成本。設計一款產品價格,也會預訂一個基本的營業費用。如果實際發生的營業費用少于預定的營業費用,就有順差,有收益。這是考察保險公司成本控制的能力。比如預計每年要花費多少,實際超出營銷成本,管理成本。這些方面就會導致損失,實際的成本低于預期的就有利潤,這就是管理出效益,管理有利潤的核心要點。
所以保險公司既要控制風險叫死差益,又要控制成本和管理,通過這兩方面收益。所以體檢,高保額受限程度,其實都是在控制風險。這兩個方面主要就是承保利潤,如果這兩方面都是逆差,都出現的損失保險公司肯定就會虧損,生意也就做不下去了。
另一項非常重要的盈利來源就是來自于投資回報,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率要高于保險合同預定的平均利率,產生的稱為利差益。利差益才是保險公司占比非常大的利潤來源。
從國際經驗分析絕大多數保險公司在承保利潤方面都是虧損或者叫微利,為什么?
因為競爭非常激烈,一款產品如果定價很高,自然客戶就很少,客戶少保費自然就少,盈利再高沒有保費收入來源又有什么用呢?為了競爭打價格仗,各家公司都使盡渾身解數要么保障范圍很多很寬泛,要么價格比較低才有市場競爭力。大家想想,這兩點是不是都是減少死差益的可能呢?保障的范圍越廣理賠將來就會越多,死差益就會越少。
價格收的越低未來的運營成本運作的空間,就會越小很容易導致損失,所以這兩方面的競爭超級激烈到一定程度,保險公司之間,在死差益和費差益方面,幾乎沒有什么空間盈利。特別是隨著現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無紙化辦公,高效率方法的推廣,公司和公司之間的內部管理,還有風險控制的能力,越來越接近。比如說國內的保險產品定價,相同級別保險公司產品幾乎是雷同的或者是相似的,道理也在這里。逼近到一定的邊界誰也不愿意突破這個邊界。
例如互聯網保險很便宜,各家保險公司同樣等級的保險公司的價格都差不多,而線下大公司產品也是差不多,那么死差益和費差益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小,公司和公司之間這種競爭日趨激烈,一個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差距就是利差益,就是投資回報的能力。就是運用保險公司收取客戶保費進行投資,然后產生的利潤,這種能力就是決定了我們保險公司之間核心的一個盈利能力的差異。
所以從外部報表去衡量一家保險公司的盈利水平,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要看它的投資回報率。當然不能簡單的理解為保險公司的盈利都是要靠投資回報率,因為剛才講的三差都有作用,只不過每一種作用的占比是不同的,當一家公司資金規模比較小,投資能力比較差的情況下,決定它盈利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投資回報,對不?
當一家公司經營一段時間,它的資金規模很大時,它的投資回報率能力就直接決定了公司的盈利能力,這點我相信很容易理解。如果有上千億的資產保費的時候,多1%和少1%的投資回報率,就是幾十億上百億的差異,遠遠比精算師死差益,費差益的盈利能力所帶來的成本的節約要明顯的多,這也是保險公司之間互相pk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保險資金的投資回報率,所以投資業務是保險公司最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是不是虧損,其次就要看這家保險公司或者保險機構,它的資金運用能力,投資回報能力到底是怎樣的?
在發達國家保險公司在金融市場,它管理龐大的投資資產,資金運用率超過90%以上。投資領域非常的廣泛,債券,股票,房地產抵押擔保,貸款和外匯,所有的金融衍生品,很多很多。在我國也同樣如此,經過幾輪保監會的調整,政策的放開,中國保險公司可以進行投資領域也是非常非常的寬泛,只不過每個領域都有具體額度的限制。
根據2014年保險資金運用市場情況分析統計,中國保險資產配置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固定資產收益,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到期還本付息,收益是相對固定,銀行存款,債券占比38.2% 銀行存款占比27.1%。在保險資金運用整體的戰略當中,固定收益類保本收益的占有65.3%,保險資金實際應用是安全第一。權益類的資產股票基金占比11.1%,其他另類投資股權投資占比6.9%,不動產投資0.8%,基礎設施建設投資7.8%,這些對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都是個巨大的挑戰,可以看到我們國家在投資領域方面渠道也多樣化。
那么保險公司它的盈利水平到底能有多強呢?
保險公司有估計,如果拿20年交費長期周期看,在發達國家保險資金投資回報率都在8%以上,美國更是高達14%,也就是如果在長達20年的時間,每一年平均都會有8%以上的投資收益回報,即使個別年份保險公司虧損,也會通過以后其他投資回報加以彌補。所以一家保險公司是不是長期經營穩健,是不是長期投資回報率能夠持續高而穩健,這才是衡量一家保險公司是否優秀,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全球500強企業當中有很多家保險公司,都是有非常強大的投資能力,國內的保險公司如果要進行資金投資是要開設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保險公司有幾百家,但真正有保險資產管理的公司卻沒幾家,其他的保險公司都是依托于有資產管理公司的保險公司進行投資。全球500強的保險公司當中,有一家非常的著名,就是沃倫巴菲特所擁有的叫伯克希爾哈撒韋,是一家保險公司。我相信很多人都了解,沃倫巴菲特是股神,他有源源不斷的追加資金進行股票投資,其它投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伯克希爾哈撒韋是一家保險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投資集團,就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資金供給才能夠給巴菲特長期價值投資提供重要的資金基礎。
比如一家保險公司今年的保費收入是100億,如果這份保險是以20年交費為限,未來退保的客戶是少數,意味著未來20年每一年保險公司都會有100億的進賬,源源不斷的資金在支持后續的投資,這是其他普通投資機構,比如基金公司無法比擬的。所以保險公司是個吸錢的機器,只要產品適銷對路,只要投資做得好,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錢融入保險公司來進行長期的,多元化的投資。也是通過客戶的保費時間差,在理賠前進行多元化投資資產配置,做更高效率的投資,當然也有一部分是返還給客戶,但最終真正留下來的就是股東真正的收益和利潤。
保險公司盈利雙輪驅動的兩個方面:
一、承保利潤,通過死差益,費差益來獲得。
二、通過投資來獲得利潤,投資回報率才是保險公司最重要的一個盈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