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一),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稱“感統”。
感覺統合訓練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接受并認可,一大批的孩子通過訓練取得非常大的進步,但是又有一批家長對感覺統合存在著理解上的誤區,今天老師同大家聊聊,家長對感覺統合的認識都有哪些誤區!
NO.1
不用爬行,越早會走越好?
嬰幼兒期的爬行對孩子的重要性,很多家長應該都知道的,一般6個月到14個月是兒童爬行的關鍵期,錯過這個關鍵期,孩子的前庭神經核得不到充分的刺激,容易出現好動、小動作多、心散、抗干擾能力弱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
老師強調:孩子不僅要爬,還要高質量的爬,頸部要抬起來,刺激前庭神經核
NO.2
用學步車學走路,事半功倍?
接第一條,孩子爬行關鍵期在6-14個月,學步車剝奪了孩子爬行期,等于破壞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同樣,孩子的身體雙側協調、肌肉發展都會遭到破壞。? ? ?
老師強調:揠苗助長的事情我們不做,學步車不光幫不到我們,還存在很多安全隱患,為今后兒童發展奠定了不良基礎。
NO.3
等問題出現后在訓練也不遲?
我接觸過很多家長,都說孩子在幼兒期的時候表現都很不錯,不用訓練,等到上小學后發現一些問題后再訓練。
老師強調:感覺統合在0-6歲屬于預防期,6-9歲屬于訓練期,9-12歲則為補救期,往往防大于治,在預防階段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感覺統合訓練應該貫穿于兒童早期教育的整個過程,不能等到出現問題了才開始進行訓練。
NO.4
感統訓練都是針對有問題的孩子?
感覺統合的過程是兒童學習認知與學習的過程,在6歲以前,特別是0-2歲這個階段,兒童還不能用抽象的概念來認識和理解世界,必須以實際的感覺來認識和學習。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感覺運動成熟與否,是日后智能學習和思考前期(0-6)兒童成功與否的基礎。缺乏這方面能力的兒童,能夠及時用大腦進行記憶性的學習,但觀察、組織、想象、推理上的大腦功能是會有應用上的困難。
老師強調:現代都市出現感統失調的兒童近乎100%,只是表現程度不同而已,感覺統合訓練針對的是全部兒童,而且越早訓練,效果越好!
NO.5
小時候不用訓練,長大了自然會好?
兒童自出生至成人,有著非常多的關鍵期,如爬行的關鍵期、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學習數學的關鍵期、學習音樂的關鍵期、學習跳躍的關鍵期等等,關鍵期的學習非常重要,一旦錯過了,將很難彌補,又如說0-6歲是孩子各項運動機能發育的關鍵期,也是建立感覺統合能力的最佳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兒童的很多潛能將得不到充分發揮。
老師強調:感覺統合失調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好轉,所以,請抓住訓練的關鍵期,否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注意力不集中、膽小、依賴、情緒控制弱、社交弱、自信心弱等情況會越來越明顯。
NO.6
感覺統合訓練就是體育/大肌肉運動?
有的父母把感覺統合訓練簡單的理解為運動難度或幅度大的肌肉運動,認為感覺統合活動就是體育訓練,甚至認為體育活動可以完全的代替,從而忽略掉了感官訓練應當以協調訓練、大肌肉和小肌肉訓練、手-眼-腦的協調訓練為主。大肌肉運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肌肉和神經的發育,但它對身體感官的刺激非常有限,所達到的效果也并不明顯;而感覺統合的教育過程則是創設一定的環境,使兒童接受正確的、豐富的、不間斷的感覺刺激,以達到激活兒童心理、引發積極行為反應的目的。
老師強調:感覺統合訓練所發出的感覺刺激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等多種感覺,并使這些感覺在同一時間內不斷交互、重復,達到感覺統合訓練的效果。如單純的強調某一方面的感覺刺激,如大肌肉運動,必然會影響訓練效果,甚至使兒童的感覺統合能力從平衡變成失衡。
NO.7
感覺統合訓練交給訓練師就可以了?
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交給你們專業的感統訓練師,我們就放心了。實則不然,良好的親子關系才是感統訓練的基礎,才能為孩子安全感建立奠定基石,家庭配合訓練才能夠讓孩子發生根本的變化。
老師強調:我們提倡雙核教育,即機構訓練和家庭訓練,我們不僅僅需要專業的訓練師對孩子進行訓練,還需要家長在家庭中對孩子做好訓練,從而讓孩子快速進步、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