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總覺得,一天之中需要有一塊不被打擾的獨處時間,來做自我的更新。于是我決定逼自己一把,從每天早起、鍛煉身體開始做起。看起來很簡單嘛。
然而再小的事情,只有真正開始做了,也才算是真正跳脫出了想象,才能真正體味到其中的滋味。
就像開始了一場修行,精神和肉體都受到了自我的錘打。
當我要提前兩三個小時,把粘在床上的神似“固液并存”態的自己拎起來時,會莫名地產生一種在開始過另一個人的生活的錯覺;當我要爬進健身房寂寞地擼鐵,不斷地將自己PUSH到力竭,出現震顫發軟的詭異痛感時,也能同時體會到一種穿透自己獲得解放的快意。
這或許就是一種摸到自我極限的體驗,就像肌肉的生長過程——把自己撕裂了再重建。
很多情況下,感覺自己堅持不過來,就是被這種不適感打敗的。它就這么硬生生地,把當下的自己和更好的自己分隔開來。
逼迫自己做出改變,成為我想成為的那個我,這樣的痛自然少不了,而且很奇妙。學會跟這種感覺相處,才真正學會成長。
02
改變舊的行為習慣,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實現所謂的“螺旋式上升”,都是這樣當從舒適區邁出步子,跟這種夾雜著苦與痛的不適感做朋友,直到它慢慢消失,也就爬到了山頂。
為什么中斷和放棄?無非就是它來了,輕易就把你趕走了;或者它還沒來,遠遠地你就想躲著它。
這個時候,“元認知”能力就非常重要。首先你得知道它的存在和出現,然后試著去理解和品味它。
健身中必備的“頂峰收縮”方法,就是在肌肉收縮到最緊張的狀態時,刻意保持姿勢停頓一會兒再放松。這樣可以更有效刺激肌肉纖維,提升鍛煉效果。
成長需要這種頂峰體驗。
很多人喜歡追求刺激,特地去玩過山車、蹦極等等,其實也是為了獲得一種極致的體驗。那為什么不能把成長過程中挑戰自我極限也看做是一場獨特的體驗呢?只不過“爽”的反饋可能來得不太一樣罷了——就像學習和鍛煉,通常都不會像游戲那樣能得到即時反饋,但往往能帶來更長遠的價值和意義。
而且在感覺要邁不過這個坎的時候,往往并不是出于內心的不認可,而只是身體在抗拒,不愿受“皮肉之苦”。
這個時候就要多聽聽內心的聲音,不要先把不適感關在門外,而是把它請進門來,認認真真地感受它,你可能會發現它其實并沒有那么的苦,而是回甘;并沒有那么的痛,而是刺激。僅此而已。
因此,我們要從內心里篤信“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這種“反脆弱”特性,同時轉變心態,更積極地去面對和擁抱它,就像打游戲攢成就一樣變成一種勝利感。
03
當你把飛船成功發射到太空軌道上之后,便不再需要推動力,它就能不斷繞著地球運轉。新習慣的養成也一樣。
一次次與不適感的照面,這看似寂寞的重復,其實就是將自己拉升,往浩渺宇宙進發的旅程。伴隨著穿透大氣層的灼燒,掙脫地心引力的拉扯,直至一步步成為新習慣,成為你身體里、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并入了新的軌道,完成高維躍遷。隨后,一切終將變得自然。
為什么享受新習慣?因為在上空,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習慣的力量》中說,一個好的核心習慣的形成,往往會同時帶來一系列新的變化,成為一系列新的習慣。這些新習慣的疊加,就是不一樣的生活。
早起的必然前提,是前天晚上得更早地滾上床去,便自然與熬夜絕緣;健身帶來的一天的精力充盈和效率提升自不用說;健完身,也就很自然地就把每天吃早飯這個習慣給帶起來了;剩下的時間,還能安靜地看看書,或者寫寫字……這在之前看上去都那么奢侈。
村上春樹說,堅持寫作和長跑,其實無關意志力。
那只是在過程中看到自己,接受自己,成為自己罷了。其實談不上堅持什么。
想想越過山丘的風景,路上的喜悅也好,苦痛也罷,就讓一切消融在我呼嘯向前帶起的身后的風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