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戰敗》
關于作者
約翰·道爾,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系教授,他是研究現代日本和美日關系的專家,還娶了日本夫人。《擁抱戰敗》是其代表作。
關于本書
本書是公認的研究戰后日本的權威著作。二戰期間,日本曾和美國交戰三年,最終在兩顆原子彈的威懾下被迫投降,而后美國作為戰勝國,占領日本七年,并全面主導了日本的戰后改造。
美國對日本的改造包含經濟,政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也間接影響了日本的對外關系。
日本民眾對占領日本的美國不僅沒有厭惡,反而擁有感恩之心。日本從一個集體主義,軍國主義的國家轉變為自由民主發達的現代日本,被稱為是“天賜的禮物”。
關于內容
01
日本人為什么不討厭美國
作者對戰后日本用了“擁抱”這個詞,可見整體上,日本是積極接受了戰后日本的改造運動。
日本有個奇怪的做法是,即使投降是非自愿的,但一旦政府決定投降,它的人民便會積極響應這個決定。日本的整體意識上都是集體性的,并不存在個人情緒。也正是因為,決定做,就做到最好的這種理念,讓日本在工業,手工業上都追求完美,擁有極致的工匠精神。
美國占領軍在日本的紀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格的,這點與日本在外侵略時的表現大相徑庭。因此也贏得了日本人民的尊敬。
在七年的接觸中,日本漸漸了解美國,接受美式的文化和理念,并深深的認同了這種美國式。在現代日本的全面西化過程中,親美思想傾向一直伴隨其中。
02
美國對日本的全面改造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制度根本,美國對日本最基礎的改造便是為日本制定了一部完全自由民主的當代憲法,而這部憲法從制定執行開始,一直沿用至今,歷經七十年。
美國沒有照搬自己的憲法,而是從新制定了更加理想的新憲法,在制定憲法的過程中也摒棄了與日本協商研討的初衷,最終完全獨立的孕育出新憲法,并使日本全面貫徹執行。
在之后的采訪中,麥克阿瑟表示,之所以沒有考慮日本當時的現實情況來制定,是因為他把日本看做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認為日本自己因為不成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就履行了家長式的責任,替他做了選擇。
美國在戰后改造上的歷史里,對日本的改造是最為成功的,這種經驗在之后的阿富汗,伊拉克改造中都沒有發揮作用,一是因為日本集體服從主義,消除了意識上的抵抗,而是美國家長式的責任自攬。這在之后中東戰場上遇到的堅硬名族抵抗主義,和不得不顧及的國際社會輿論壓力,使得一個不配合,一個不盡興而導致爛尾的改造計劃。
盡管美國的國際警察角色為國際所詬病,但在某些方面,尤其是經濟,社會文化上,還是為被占領國帶來了積極的改變,這點在韓國,日本上都非常顯而易見。
03
現代日本的困惑
美國并不是一個完全無私的國家。他的政治性質決定他一定是一個先維護自己利益,再考慮他人利益的政體。我們也不應該奢望一個國家的行為可以如個人般存在犧牲性的英雄主義精神。國家作為集體,代表的著全體國民,無私化會損害每一個國民的利益。
當美國在對日本的改造不涉及自己利益有損的前提下,是完全為日本考慮的。可惜的是在占領日本之后不久,冷戰便爆發了,美國面臨的新敵人由原來的法西斯轉變為社會主義陣營。隨后的改造政策漸漸由原來的左傾改革派,轉變為保守的右傾派。
在經濟改革上,同樣因為朝鮮戰場緊迫的物資需求,放棄了對日本原定大財閥的解散,轉而對其加以利用,以滿足美國利益最大化。
美國當年在政治上做的妥協,甚至影響了今天的中日關系和日韓關系。東京審判被稱為是一場政治作秀,而偏離了其理應維護的公正處罰戰犯的主旨。為了保護日本國體穩定,美國在審判前的規劃中,必須保證天皇不受審判,因此很多問題被輕描淡寫的處理了。到今天,日本的鄰居們,因為慰安婦問題,屠殺道歉等遺留問題始終無法正真原諒日本。
美國當初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了自身作為國際警察的公平性,從輕處理了日本的戰爭罪惡。日本自身,也隨從監護人的態度,從輕理解了自己的罪行。對于一個意識本就不成熟的國家,這種刻意的錯誤引導是致命的,他不能夠真正的認識歷史,也就無從了解自己,而永遠失去了自己。
現代日本面臨著巨大的身份迷失困惑,始終無法明白自己究竟是誰?
關于感受
日本就像是一個驕傲自大的孩子,在自我膨脹期曾癡心妄想打算征服世界,在對外侵略計劃最終以獨吞兩顆原子彈為終結的情況下,開始接受現實,走向全面改革的道路。
在美國這個第二監護人的指導下,日本經濟迅速崛起,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但同時因為監護人的政治策略的影響,對待自己的歷史問題始終不能徹底認真。
一個孩子身體迅速成人化,思想卻被壓制扭曲,不能擁有獨立的人格,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德,智,體全面發展,聽起來很老套,但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國家,平衡發展才能帶來積極穩定的未來。
日本如何走出童年的創傷,找回真正的自己,是個漫長而未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