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給在珠海的三哥發了個微信,“打算過兩天去珠海,有沒有空請我吃飯哈?”后來三哥說,“不知道你和別人聊天是不是也這樣哦,我發現你好多次找我都是直接說事,我覺得前面加個稱呼可能更有禮貌,我們熟歸熟,但是該有的禮節還是要有的?!?br>
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讓我想起平時在聊天的過程中我也會發現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注意的禮節,那么我們暫且把它們稱為“信息禮儀”。
下面我們就聊聊這方面的一些情況,警醒我自己,也與大家共勉。
1有事直接說,別講“在嗎?”
“在嗎?”
“在啊?!?/p>
“哦。”
“嗯?!?/p>
“好的。”
這是QQ時代人們普遍遇到的窘境,其罪魁禍首就是最開始的這句“在嗎?”,可是現在仍舊有很多人喜歡在聊天前發個“在嗎?”。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都不怎么想回復,但最后還是忍不住回了個“在”或者“怎么啦?”。
而這兩個回復,也恰好是“在嗎”所想、所能得到的最完美的答復了,既然如此,你為何不開門見山把你想要說的話說完再等對方回復呢?這樣子又能夠提高溝通的效率,又能夠給對方一點點思考的時間,在這個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忙的年代,沒人愿意聽你講那么多廢話的。
2說啥都別說“我很忙”
上文講到,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忙,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種現象,“忙”這個字已經不再具有特殊的含義了,基本上是無意義的了。
“我很忙”這句話本來你想表達的是你現在沒有時間,可是這話被你這么一說,聽的人只有一種感覺,就是你在敷衍他,你不夠真誠。
舉個例子,有個朋友邀請你一起去打球。
方式一:“我挺想去的,但是我好忙哦,你去吧”。
方式二:“我挺想去的,但是今晚要交審計作業,我現在要趕著把它做完,下次有機會再一起玩哈。”
這就是兩種回復不同的效果,方式二把“忙”這個字具體化了,既解釋了為何忙,也表達出了為不能一起打球而感到可惜,聽者自然更能夠接受一點。
3回復別人信息,是一種修養
做輔導員助理一年多來,接觸了13級兩屆的班長團支書,平時發通知都是通過微信和飛信,不同人的回復,給我帶來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有時會覺得很暖,有時會覺得很寒。
最好的方式是:得體的回復。
次好的方式是:不得體的回復。
最差的方式是:不回復。
溝通是雙向的,別人給你發了一個信息,看完你可能會開心,也可能會不開心。但是你只有回復他了,他才能明白你的意思,他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行動。其實你不回復也無所謂,因為我可以相信你真的在忙,可是親愛的,你能不能不要既不回復,又活躍在朋友圈或者其他群里面呢。
有時候,一個否定的回復都比那些一直無視要好得多。
我很不喜歡別人給我發“笑臉”那個表情,總感覺有一種冷嘲熱諷的感覺,可是在有些時候,我覺得你給我個笑臉,都比不回復我要好得多。
怎么回復別人信息,是一種能力;回不回別人信息,卻是一種修養。
4做一個有“微德”的人
講完上面的東西我突然記起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講得是微信上一些隱形的行為規范,將其稱為“微德”,分享幾點我還記得的:
① 如果可以,盡量不要群發;
其實一個微信號,只有第一次群發別人是可以接受的,你何必把這么珍貴的一次機會浪費在求贊求轉發求投票上呢。
這里跟大家分享一個不太相關的故事。上次我參加演講比賽,有個人氣獎是需要網上投票的,剛開始我有想過要拉票,也想過要群發,后來只發了個朋友圈和發了一些群,然后就去睡覺了。
可是根本睡不著,隔三差五拿起手機點開鏈接看一下我漲了多少票了,半夜三四點起來上個廁所也要點開網頁看一下有沒有人超過我了,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打開鏈接看一下昨晚的成果到底怎樣。最后的結果就是別人票數比我高了一些,我也整夜沒睡好。
那一刻我就懂了,我決定以后這種價值不高的所謂的人氣獎,統統不參與,勞民傷神吶。
回歸正題,幸好我當時沒有群發。
② 點完別人的紅包,可以道個謝;
③ 加別人好友,備注好你是誰以及你想干嘛;
④ 如果是私聊,要把聊天記錄截圖發圈,記得征求對方的同意;
⑤ 如果不是那么熟,別動不動就來個“視頻聊天”;
⑥ 最好不要頻繁換頭像換名字。
以上所說的,有時候我也會觸碰這條紅線,但能避免則避免,與君共勉。也歡迎大家在這方面補充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