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5 華杉
歷法代表政權。孔子不是要恢復周禮嗎?為什么在歷法這一政權大本之事上,他卻要恢復夏朝的歷法呢?
【顏淵問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侫(ning)人。鄭聲淫,侫人殆。”】
顏淵問治國之道,孔子回答說:“用夏朝的歷法,乘殷朝的車,禮樂用舜代的韶樂。放棄鄭國的音樂,遠絕巧言諂媚的人。因為鄭國的音樂太淫,而佞人太危險了。”
朱熹注解說:“顏子王佐之才。故問治天下之道。曰問邦者,謙辭。”這話很不得了,在朱熹的眼里,顏淵之才,之德,不是輔佐一下魯君、衛君之類,而是可以輔佐周天子,治全天下,他“問邦”,只問一國,那是謙辭,話里問的是一“邦”,心里問的是“周朝聯邦”,是全天下。而孔子也知道他問的是全天下,孔子給他的回答,和答別人不一樣,答得十分具體,師徒倆直接就討論具體問題:
第一條, ? ?用夏朝的歷法。
歷法,可以說是文明的第一件事。魯濱遜一個人漂到孤島上,也要每天在石壁上刻一道,記一記日子。歷法也是治國第一件事,因為歷法代表政權,建國先定紀元,定年號,定歷法,是天子的第一責任,也是第一權力,給全天下定哪年是元年,一年多少天,每個月多少天,什么時候是正月,什么時候是初一,什么時候是閏月等等,并且給各種國事、政事、農事、祭祀定個日子。前面《八佾》篇學習過“告朔餼羊”的故事,周制,天子于每年冬季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發給諸侯﹐叫“告朔”。朔,就是新月,每月初一,告訴大家什么時候是正月,哪一天是初一。諸侯每月朔日(陰歷初一)行告廟聽政之禮,開月例會。
這樣我們理解朱熹的注解了,孔子第一句就回答用什么歷法,歷法代表政權,是天子的事,不是邦國諸侯的事。所以朱熹說顏回問邦是謙辭,他問的是天下,孔子答的也是天下。
孔子身在周朝,他不是一直倡導要恢復周禮嗎?怎么第一大事就要恢復夏歷呢?這是實事求是,對前代的政舉,實事求是的分析,加以損益,該刪的刪,該增的增,該繼承的繼承,該改正的改正。
前面說了,歷法代表政權,歷代新朝建立,第一是要改紀元,定年號。這個,一直持續到民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才確立公元紀年,和全世界接軌了。第二還要定歷法,中國的陰歷是漢朝成型的,一直用到清朝,辛亥革命后改用陽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也確定了用陽歷。
在夏商周時代,除了定紀元,定歷法,還要改正朔,把哪個月是正月也給改了。孔子說要恢復用夏歷,是因為夏歷、殷歷、周歷,正月都不一樣。夏歷的正月,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陰歷的正月。殷歷把正月往前面提前了一個月,以陰歷的十二月為正月,為一年的開始。到了周朝,又把正月再提前一個月,以陰歷十一月為正月。所以夏商周三朝,春夏秋冬的開始時間都不一樣,各差一個月。夏歷現在叫陰歷,又叫農歷,它是最適合農業生產的。正月就差不多春天來了,該準備播種了,符合春種秋收的節奏。所以孔子說應該恢復夏歷。不過秦始皇統一天下,他要和前朝不同,把正月又提前了一個月,到陰歷十月,春夏秋冬全亂了。
最后誰聽了孔子的意見呢?漢武帝。到了漢朝,漢武帝,恢復了夏歷的正朔,以夏歷正月為正月,一直沿用到我們今天。我們過的春節,正月初一,就是夏歷的正月初一,按孔子的意見辦了。
第二件事,坐殷朝的車。這個明天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