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悅美,書香校園#?
黑童話是對童話的原童話進行改變敘述手法,與充滿美好、希望、色彩斑斕的傳統(tǒng)童話相對。它是對現(xiàn)實世界有無聲的控訴,也是對所謂的美好事物質疑。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的對遠古神話和歷史傳說的的改編更是撕開這些故事光環(huán)的外衣,將神和近乎神話的人賦予赤裸裸的人性,將神話世俗化,映射出那時的人間地獄,就像是是中國版的“黑童話”。
實不相瞞,初讀《故事新編》總有一種強烈的不適感,忍不住蓋書長嘆一句“這是啥玩意兒啊?”。直到看到《非攻》,這篇全文中對原作改變最少的故事,只是對故事續(xù)寫結局。這結尾里的墨子實在太寒磣了點。為宋國立下大功,使民眾免收戰(zhàn)火之害法的他卻在回來的路上力乏腳痛,還被監(jiān)察隊搜檢勒索,受寒避雨又被驅趕。沒有鮮花掌聲歡呼愛戴,也沒有盛大授功儀式,在當時來說,他只有狼狽。從這個故事中我似乎懂得了一點魯迅的反諷和犀利。以這種思維方式,趕緊往前復讀,才能稍稍品讀得出一點體會。
《補天》中,女蝸造人也只是因為無聊,補天之后竟被自己造的人無意放的火燒死,死后也只是成為后裔爭權奪利的籌碼;《奔月》里的后裔和嫦娥在吃烏鴉肉炸醬面;《理水》的大禹映射某種可悲的現(xiàn)實,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終將成為了我們最討厭的那種人”;《采薇》里的圣賢作為”中國式隱士“的代表,究竟隱去了什么?《出關》中的老子被寫成“一段呆木頭”,被官員惦著著書;《起死》里的莊子是不辨是非的······
我印象最為深刻是《鑄劍》。男主角是眉間尺在十六歲的時候被母親告知自己背負著和皇帝的血海深仇,原本性情不冷不熱的他,為了報仇不得不變成母親說得那樣冷酷和灼熱。似乎是命運使然,他最終也沒能親手報仇,所幸出現(xiàn)一個黑衣人幫其完成了心愿,結局卻是同歸于盡。眉間尺是被復仇催熟的人,盡管當時描寫他“忽然全身都如燒著猛火,自己覺得每一枝毛發(fā)上都仿佛閃出火星來。他的雙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響?!?,但到后面也為自己背負著莫邪劍怕誤傷別人而苦惱。當年他的父親明明已經(jīng)預感自己會在鑄劍之后遭遇不測,為什么不逃跑?母親明明看出他并不具備復仇的資質,為什么還要讓他走上這條道路?眉間尺、黑衣人、王君都死了,最終得到的是什么?三顆頭顱公開展覽,“城里的人民,遠處的人民,都奔來瞻仰國王的‘大出喪’”,民眾滑稽和復仇的悲壯產(chǎn)生強烈沖突。正如魯迅先生對當時革命和人民的想法:革命僅靠一部人的力量也許能完成自己目標,整個社會也還是麻木的······
拜讀之后深感魯迅先生的文學思想深厚,洞察力驚人。他把現(xiàn)世的荒謬借神話的外衣展現(xiàn)出來。質疑固有的美好,抖露人世的悲哀,用改編的故事,告訴你世界并不美好的一面。
他的“黑童話”少了血腥恐怖的內容,因為在荒誕背后,是他想去救世的心。
他以利劍刺破黑暗,用刻薄使你清醒。他告訴我們的,得思考,得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