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課本里活著的作家有很多,魯迅便是其中一個。我自小便對語文課本有種莫名的抵觸,對于上面的作家就像是阿Q對于趙太爺,有些不以為意卻又不敢褻瀆,所以以前在我心里,那些人就只是活在課本里,但在現實里卻呆板而無趣。我所受到的中學教育,只是一味地沖灌,哪兒管你脆弱的肚皮撐不撐得下,便把那些最無用處、輪廓似的東西往里塞進去——而那有很多不是真的。這便使那一個個活生生的文人墨客,一個個同于常人的歷史人物都只存在于我們刻板的印象之中。幸而有其他作品文獻能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被禁錮了的自由之羽,他們是被雕刻了的無情木偶。
? ? ? “魯迅是我國的文學巨匠,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終日搖頭晃腦的背誦這些個玩意兒,不免對所謂“各種家”的魯迅一陣腹誹:干嘛寫這么些東西,今時又不同,可是苦了我們學生。那時對魯迅的印象不過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一個黑須黑發,胡子拉碴,容貌冷峻又身材短小的,在一個圓框里瞪大雙眼的文青,是一個無時無刻不在嘲諷著別的什么,無時無刻不散發著冷漠的公知,一個憤怒的知識分子。
? ? ? 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他對童年的懷念;從《孔乙己》知道他對封建思想的斥怒:從《祝福》里知道他對封建禮教的掲露,從課本知道他一點也不平易近人,知道我不喜歡他。可我對他有了新觀是什么時候呢,是從我揭開了課本上油厚的豬皮開始吧。
? ? ? 高中的時候愛買書,卻沒有像愛買書那樣愛看書,于是畢業就留下了很多未曾翻過一次的書,便把它們全數帶到2017年,并立下宏偉之志要將它們一舉消滅。從哪兒開始呢,從一本藍色的、略顯破舊的《故事新編》開始吧。幾篇新編,幾篇小說,自成一本書的體系,可雖說成了一體,但內容仍舊孤立零散,所以不能以一篇而論之,我就論篇而談吧。
? ? ? ? ? ? ? ? ? 故事新編
? ? ? “拾古代傳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然,鋪成八則。”
? ? ? 魯迅為什么要作八則《故事新編》呢?也許連他自己也不甚明白,但我們可以由著把自己加在他身上來猜想一番,也許他是覺得無聊了變想用這種方式來娛樂一下自己,也許他是想要更深刻地批判現實,也許他是想致敬自己一向喜愛的戲劇藝術,也許是某天他做了個如此的夢,也許只是他心里的天真詼諧作祟,也許他只是想罵一罵、夸一夸呢。但人無比復雜,永遠都會有無數人表達出無數的見解,那有什么關系呢,大多時候我們無需了解太多文章的緣由,只要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力量,便就足矣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補天
? ? ? 開篇便讓我驚嘆,驚嘆于魯迅先生極細致形象的描寫手法,從前在課本上學他的文章都是被肢解開來的:這個字的作用、能不能換個字云云,不勝其煩,但仔細地讀著他的作品,卻發現他極善于用動詞和色彩,沒有過多的精妙的比喻排比,只是用最準確的詞來平白描寫,那場景卻讓人如身臨其境,也愈加感嘆先生文辭的功底。這篇故事以女媧造人和補天為文底,寫女媧造人是無意而造,愈覺有趣,便不辭辛勞,用以歌頌了女媧造人的功勞,但文章卻把女媧拉下神壇,寫成一個會開心,會生氣的,無聊賴的少女,她聽不懂顓臾那些人的之乎者也,也不回應他所造的人的求救,仿佛女媧是一個冷血的巨人,但我認為魯迅是想要諷刺那些反對白話文運動的老頑固,諷刺那些遇事只會向上天乞憐的封建信仰。但女媧還是以一個偉大的形象在文章中結束,她為了補天上的洞而累絕身亡,那些奉她為始祖的人卻在她身上開墾土地不懂尊重,所以魯迅是深刻冰冷地蔑視著這些忘恩負義心中只有自身得失而無大義的人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奔月
? ? ?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篇,也許是因為這篇最合我的略帶庸俗的趣味。魯迅把原本傳說中凄美傳奇的愛情故事拽入現代生活,寫嫦娥是一個受不了一日三餐餐餐烏鴉的刁鉆小姐,寫后羿是一個疼愛妻子有些懦弱的妻管嚴,把他們寫成尋常人家的小夫妻,賦予了他們煙火氣。后羿把周圍的野獸都打個精光,至于沒有食物只能頓頓吃烏鴉,常常惹來嫦娥的冷眼,他謹慎小心的侍奉最后卻還是被她拋棄,他的學生偷借他的成就而加害于他。寫的后羿是一個十足窩囊卻又十足憨厚,有能力的人,最后他定一定神,要再得藥丸隨著嫦娥升天。有人說魯迅寫這篇故事的時候正值他人生的低谷,被外界懷疑,被學生出賣,他把后羿寫作自己,表示自己也有后羿一樣有著時刻準備戰斗的熱血。但我覺得除此之外,魯迅還是有些看不起這樣的后羿的,他也許是對自己的懊惱,亦或是對自己的警醒,是對他所處的境遇的憤怒和批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鑄劍
? ? ? 本著魯迅出品,必屬刺品(諷刺的刺)的宗旨去看這篇故事,開頭我以為是在諷刺那些心里只有復仇卻不考慮孩子感受的人(莫邪),后來是諷刺輕易相信別人的人(眉間尺),后來是諷刺那些煽動復仇情緒的人(宴之敖)誒不對,宴之敖,不是魯迅用過的筆名嗎,怎么那個殺手也叫宴之敖?難道這是在表達魯迅的復仇精神?后來從書上看到說這代表了魯迅的反抗精神,對于一切有枷鎖的、不自由的、不人道的東西有力的反抗,卻又是絕望的反抗。我認為這反抗在當時也許效益甚微,但其中所蘊含的偉大力量卻不斷地照射著中華大地。醫生能拯救人的生命,但是文字卻能拯救一個民族的靈魂。正是這種反抗精神,讓我們能夠在重重災難之下獲得新生。即使是在和平的、開放的現在,我們也需要這種大無畏的反抗精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余
? ? ? 剩下的《理水》、《采薇》、《出關》、《起死》內容手法多有相似,所以我便放在一起來說。我越讀,越覺得魯迅最適合做的不是文學家,也不是革命機思想家,應該是戲劇家。雖然我沒有看過舞臺劇,對于中國傳統戲劇更是一無所知,但看這些的時候總覺得,這應該是一出戲,它具備戲劇所擁有的全部特點,后來才知道魯迅先生對于傳統戲劇一直都很喜愛而有著較深的研究,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些故事會與戲劇如此相像。這四篇里除去《理水》中的大禹,伯夷叔齊、老子、莊子無一不被魯迅顛覆了形象,采薇而吃的伯夷叔齊不再會互相謙讓志氣清高受人尊敬的老人,而是膽小怕事,認識淺短,遭人唾棄的糟老頭,諷刺了那些自以為滿腔愛國卻消極避世、想法封建的人。而《出關》和《起死》之中把老子和莊子寫成兩個神神叨叨的瘋老頭,用多次相同的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不僅不讓人覺得絮叨,反而形成了幽默、深刻的風格。寫老子不敢與孔子比學,竟然要出關躲他,而莊子多管閑事救了一堆白骨反而惹禍上身,魯迅還在其中插了一個葷段子,引人發笑卻又形象無比,揭示了當時老莊哲學的欺騙性,刻畫了當時社會人們關門閉窗,消極避世的現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吶喊彷徨
? ? ? 從知道魯迅,便必須知道這兩本集子,因為老師一講到他,總會不厭其煩地說無數遍這兩本書,無論是從書上借來的,還是自己編想出來的。漸漸就奉其為“神書”將其列為“一定看不懂的書”之一,可沒想到這次的《故事新編》里收錄了這兩本集子,于是就開始看。也沒有什么看不懂,認字便能看得懂,只是要看看的深淺了。我自認為沒有到能夠深刻理解的地步,也暫且沒有很高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對這些文章的認識僅限于批判,寫農民也好,知識分子也好,總歸是在批判諷刺當時的社會。雖然如此,我卻覺得更認識了魯迅一點,好像黑夜索物,至少能夠知道那東西的大體方向在哪兒。他不是那么冷冰冰心中只有怒氣與輕蔑的,他對廣大的中國人有著最深切的同情和熱愛,說他外冷內熱也好,說他又怒又哀也好,雖然都只是他性格的總括或是個性的一角,但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們尊敬,所以他才會筆耕不輟,他才有著強烈的復仇精神,他才有著不滅的批判之筆。看的時候我總容易想起來王小波,他也是一樣對萬物懷有感情,他說:“我對這世界都充滿著最深切的熱愛。”他也同樣針砭時弊,他也同樣有著有趣幽默的文筆,同樣對社會的病癥充滿批判與鄙夷。有人說如果把他們放到一個時代,王小波一定不會歡喜,因為魯迅太過嚴肅沉悶,而他追求跳脫有趣,但這個假設在前提上就根本不成立,而我覺得王小波在某些方面與魯迅一脈相承,只是生長環境和社會狀況不同,使得魯迅如此沉重使得小波追求一切美的東西,追求思維的樂趣。他們都是說真話的人,他們都是一心想要幫助眾生的人,他們都是針一樣銳利而不留余地的、直率的人,假如王小波處在魯迅的時代,假如,當然這只是假如。
? ? ? 兩本集子除了不朽的精神和語言,還有值得借鑒的敘述手法,片段式的、意識流的、從中途起筆的、攫取場面來寫的,有創新,也有傳承,用魯迅式的民族精神和寫作手法使每一個故事都靈活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