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舊的,一切能引發人們新一段激情的事物,大概就是新的吧。比如自互聯網推廣開來,qq、天涯、微博、微信等等。具體順序不太清楚。
20多歲的大學生應該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嘗試者、創新者、踐行者,青春無邊,年少輕狂。我基本上是一個一直落后于時代潮流,慢半拍的人,在盡可能努力的學著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處于一種在認真做事和尋找自我的狀態中掙扎。
智能手機的迅速發展帶來了互聯網時代的新的潮流和革命,無線終端時代。或者說,誰走在時代的前列,誰就能占據市場。來吧,MONEY。
** 微信時代降臨-‘微時代’**
最開始微信的流行是因為什么?反正我是因為關系好的人都去玩微信,因為他們覺得qq人太多。包括人人、微博、空間都是爆發然后夾雜太多廣而告之。我覺得關注他人過多,就會從潛意識淡化個人的自我塑造。因為一個人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在羨慕別人的時候還能耐著寂寞塑造自己,這兩者很多時候是不兼容的。
也不必要再詳細說大家都是點贊黨、朋友圈里看幾圈其實不能增加彼此的情感。倒不如有時間打個電話、發個消息。
我們來討論微信時代——公眾號,我微信加的第一個公眾號是人人小站“時間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第二個是“羅輯思維”,算是正兒八經的經常點擊。很抱歉我并沒有養成每天都去點擊‘雞湯’的習慣,畢竟過了大喝雞湯的年齡段。羅輯思維最近幾個月加了互動,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案例。
當然,比如什么傳媒、騰訊游戲、都開始在微信平臺上占據一腳之地。
最近出了“彈幕”,看了一個視頻我就已經不能忍受眾人廣爆粗口、語言惡劣,如果網絡時代的現狀是將茅廁和廚房放在一間屋子的地方,我還是避而遠之。社會轉型的困擾
我國的經濟和民生處于一個非常不穩定的過渡期,矛盾激發、不管是公務員制度、社會風氣、農民工大潮、留守老人兒童、教育制度、醫患關系、職業教育、性教育、影視文化、娛樂導向。我認為這些問題是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是第一生產力,全力發展市場經濟造成的后遺癥,因為除了經濟我們國民什么都沒跟上。死板、過于保守、沒有全局眼光、個人利益為先、只看結果不關注過程。
老師說是大國關系下的壓力以及我國國情造成的,我們不得不飛速發展經濟。然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條需要不斷探索的道路。我們的社會現狀是處于一個爆棚的狀態,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基本上所有的問題都開始爆發出來,發達國家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但是中國未來能走到什么樣的地步,我們都需要拭目以待。
哪怕做一個螺絲釘,也是在實現自我價值中創造社會價值。
許多國人只有在對外有矛盾的時候才會披上外衣宣揚‘開戰’理論假裝自己愛過。
社會要轉型,意味著觀念的轉型,這是個問題。就像是國家大力宣揚發展文化產業,還是看著美劇、日漫、跟著韓流、英倫風、學著英語,想著出國。為什么我們接納別的比接納自己國家容易。
中國文化的核心在哪里?服飾?樂器?禮儀?語言?
雷米說,一個作家在寫出文字的時候理應當認識到自己應該在這個社會所擔任的責任。(原話,不是這樣噠。)
作為一個學生,目前我能做的是培養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自己的修養。
社會是我們的歸宿,用什么樣的姿態去應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一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堅持。
現在的社會就像是一個流水線,高速的運轉生產出一批批外觀合格的產品。手機你到底干啥用
app那么多,我家手機內存已跟不上。
進入信息時代是一個不可阻礙的趨勢,有眾多商機,自然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沒了手機沒有網絡,人會不會感覺空虛?大家都不再考慮你所看到的社交網絡對面是誰,或者內容是什么,是否有意思,還是有意義,亦或者只是因為開了潘多拉盒子一發不可收拾?
雙十一我們消費被捆綁,社交圈將我們的感情也捆綁了,手機和網絡將我們的時間捆綁了。
不如某個午后或者傍晚,離開這些信息,安靜的看本書、散個步、思考一下,我們在新媒體時代尋找什么?娛樂大眾,到底娛樂了誰
前天看一篇文章說,新媒體時代,傳媒界不再是“內容為王”,內容也是產品,需要進行包裝。當然我不會責怪那些人為什么把標題和圖片都搞得那么只有噱頭。我只是在想,在互聯網時代以及大數據分析的境況下,會不會以后大家看到的70%以上都是肉,即便大家都能拿出100%的生物學和心理學知識說明,性是本能。
我不會站在一個人的角度說這個社會三觀不正。
我只是作為一個姐姐為還是青春期的妹妹擔心,這個社會的輿論導向和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