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色里,我最喜歡你。
看完整個故事,平淡、溫暖和呀然充斥著我的感官。一個交雜著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故事,成長和失去在靜謐的時間無聲無息地發生著。
父母離異后的主人公,父親離開那一刻起就和母親一起相依為命,童年的生活軌跡就是每星期六一起去超市和母親為他做的淋著楓糖的蘋果卡卡蛋糕,母愛隨著故事的落幕越加深沉,我不禁在想,是不是父母都是一樣,不愿成為子女的負擔,所以編織了會讓你變的心安的謊言,來顯示她們所幸福生活的狀態,
其實更加讓我感動的是呂克和主人公之間的情感,呂克和伊凡是主人公(他)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在讀完那封治愈心靈的信以后,伊凡走出了內心的桎梏尋找新的生活,最后成為點醒他去追求內心真正所愛的轉折,呂克才是他生命中的不可或缺,也許每一個作者筆下的主人公都是自私的,在經歷了童年往事以后如果沒有影子來找他,他還會選擇幫助呂克勇敢去追求夢想么,雖然呂克最后選擇做回了面包師,經歷過以后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想要的,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重新再來的勇氣,在他們一起在醫學院的日子里,呂克對于他的尊重與忍讓以及幫助他去尋找克蕾爾的一切舉動,不禁會想到自己身邊是否也有這樣一個人,會用盡全身力氣只想幫助你去做回真正的自己。
對于友情,我們往往更加吝嗇,總是在想不顧一切為對方付出的時候先去計較一下得失,即使他是你最親密的朋友,即使你們曾無話不談,就像他問呂克那一句,那么多女人,為什么一定就是蘇菲呢。
在愛情里他也許是一個“渣男”,享受著愛的貪婪,卻無法做出任何回應,因為心里的位置已經被不自覺的占據,無法愛上一個只是合適的人,因為寂寞和感動的驅使才會做出讓自己或者想感動對方的行為,比如帶著蘇菲回到故鄉的家中,和她一起分享閣樓的秘密,而后卻不知如何自居,直到偶然回到那個濱海的沙灘,找到那只殘破的老鷹風箏,他才意識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樣的愛情。
也許最后的結局沖淡了全篇略帶灰色的基調,讓人惋惜中還留有一絲滿足感,但是故事終是故事,并不是所有年幼的愛情都代表著忠貞不渝,回首的時候我們往往更加感慨的是曾經的年幼無知,你記憶中的姣好面容和大提琴般的笑聲,只是我們面對現實差距所折射出來的一種美麗幻影,更不會有人還站在原地等你。
他被賦予為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雖然他只是一個經歷著平凡人生的人,像我們一樣可以是父母的依靠,朋友的依賴以及戀人的相依的人,他也是一個自私的、怯懦的痛苦于失去的人,但他依舊得到了溫情的結局,他找到了愛人和多年來不曾收到的父親的信件。
所以是否,在溫暖的陽光普照亦或是溫柔的月光輕拂之時,低頭看一看陪伴我們多年的老朋友,在他一路伴你同形之時,別忘了去幫他人點亮小小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