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皮書》雖然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不過具體講述的故事并不復雜。電影簡介“一名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男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里,截然不同的良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行程臨近結束,良人也慢慢放下的偏見……”已經足以概括完整該影片。
而片名“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履行指南,標注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電影由真實故事改編。”其實故事背景并不新穎,不過把真實自然的社會問題,通過流暢舒適的形式敘述出來,你會發現,能夠獲獎的影片,確實有戳心的地方。
20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結束近一個世紀,可是南北差異、種族偏見依然存在,電影主角黑人音樂家還是愿意為了推動一堵看不見的墻而勇敢努力,他說:“就算艱難,我也要盡可能的,為我們贏得尊嚴。”
黑人音樂家當然知道,莫名而來的屈辱,并不能通過暴力來反擊回去,因為當你用暴力反擊時,證明了他們嘲諷自己種族的野蠻是對的,只會讓自己受到更多的羞辱,所以他在經歷過許多以后,發現尊嚴才是自己反擊的有力武器。
?
物化的世界,尊嚴并不受人歡迎,很多虛浮表面的東西,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踏實努力的人,并不會被人尊重,就像自己,雖然在音樂方面有如此高的成就,卻依然因為外表的膚色,頂著白宮座上賓的帽子,在酒吧依然會被白人暴打,他在一些地方只能住接待黑人的旅館,邀請他去演奏的人甚至不允許他使用白人的衛生間,不允許他進入只接待白人的餐廳用餐,而如影隨形的“綠皮書”,更是時刻在明確提醒自己,他們之間的不同,即便一個“成功”的黑人,在白人根深蒂固的種族觀念里,會遭遇些什么,可想而知。
即便前路阻礙重重,黑人音樂家依然干脆地放棄在紐約第三大道三倍薪酬,且受人尊敬的表演,拿著一份“綠皮書”,艱難地在美國陸地上行走,闖蕩,用自己的行動來展現自己的尊嚴,用自己的影響力為不公吶喊,他一直努力堅持著,并且告訴白人司機:“要改變人們固有的看法,天賦并不夠,還需要勇于吶喊的勇氣。”
?
雖然種族歧視是一個比較承重的話題,不過《綠皮書》采用喜劇的形式,通過黑人音樂家、白人司機的相處、沖突、接納,傳遞出偏見在沖突中消除以后,真摯溫情的力量自然而然地流淌進觀眾的心里。
很多時候,那些娓娓道來,甚至乏善可陳的電影,沒有什么眼花繚亂的特效,沒有明星大腕流量,也沒有驚心動魄的劇情,只是簡簡單單地講和“人”相關的故事,卻總能觸動人心。
《綠皮書》講述的是黑人在當時社會里遭遇的不公和面臨的種種問題,但是放眼現在,我們雖然沒有膚色的歧視,卻同樣生活在一個充滿“不公”的世界之中。
?
比如大城市出身的人總會看不上小城市戶口,發達地區的人總會看不上落后地區的人和環境;再比如,身邊的攀比,進口的價值似乎總是高于國產的,奢侈品似乎總是優越于大眾品牌,名校總是比普通高校的高人一等,辦公室白領總是可以睥睨于農民工……
想來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差異和偏見就永遠存在,這和處在什么樣的時間維度,人類開化的程度、文明進程的速度都沒有關系。人與人之間的藩籬和隔閡從來不會被消滅。
而當下大部分人都習慣于通過物質展現優越感,而且深陷其中,不經意的歧視已經遍布生活的各個方面,絲毫不在意將自身鎖進惡性循環的鄙視鏈時,自己為之失去的良善。
比如正常人總習慣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殘疾人,甚至為了取樂模仿殘疾人的行為動作;對待單親家庭的孩子,總會覺得對方家庭不完整而導致心理不健康,拒絕交往和接觸;只接觸與自己消費水平相當的“精英人群”,排斥低消費群體……
他們以某方面的優勢占據著心理制高點,變得勢力、冷漠而不自知,哪怕傷害到了別人,也不認為自己有錯。
?
西方有句諺語說的是“沒有一滴雨會認為自己造成了洪災”,當一條惡性的鏈條足夠漫長,長到處在這個鏈條每一個環節的人都看不到鏈條的全貌時,這個鏈條上的每一個人似乎都不會發現自己在人云亦云中,里所當然地操縱著歧視的屠刀。因為人性的為惡在多數情況下,并不為自己所知,除非是自己站在被歧視的一方,才會有切身體會。
就像影片中的白人司機,對黑人音樂家的偏見源于固有的種族歧視意識,哪怕黑人并沒有給他傷害過他,但是他依然一開始是厭惡黑人的,甚至在黑人用過玻璃杯以后,耿耿于懷,非要丟掉才能心安。而他從沒有思考過,自己所帶來的傷害以及那些被歧視的人的無辜。
?
一直以來,我們所接受的教育,都提倡應該公平公正,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公平沖擊我們的認知。比如對女性的歧視,比如對同性戀的歧視,這些都像黑人種族歧視一樣,每一個被歧視的對象都很無力,自己并沒有傷害到別人,但是就是受到了社會的不待見。
或許是人類發展歷史所產生的問題,也或許是弱者隨波逐流所發出的附和。而在“我有一個夢想”的反抗中,黑人所要爭取的尊嚴,和女性所爭取的平等以及同性戀所爭取的理解,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同。
社會發展有其延續性與慣性,每一份抗爭,每一份爭取,都需要人們在時間長河里,勇往直前地穿過重重固有的意識形態,才能逐漸改變那些固有的偏見。
女性依然在為平權而吶喊,同性戀依然在為能合法走入婚姻而努力,而黑人如今的地位已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再遭遇先人面臨的侮辱,這或許就是文明進步的曙光與希望。
從自己所隱身的角色中剝離出來,成為獨立、完整并為自己言行負責的人,從觀天深井中一點點爬上來,在更廣闊的天空下,才能真實看到雨滴如何匯聚成為洪水,才能從惡如崩。
?
標簽人設下的群體,遭遇的粗暴對待也許不會消失,但是他們依然在艱辛中努力生存,而人與人之間的藩籬和隔閡不會被消滅,不過在面對一些不公的現象時,如果無法為無辜弱者發聲,至少也不應該成為理所應當盲從的“施暴者”。
沒有人需要被定義,被自己抑或被他人,黑人音樂家在電影中發問:“I’m not black enough,not white enough,even not manenough,then tell me,who i am?”
答案很簡單,你就是你啊,只需要成為真正的你,只是你。
希望將來的我們,不會帶著優越感俯視著別人,也不會以物質的優越來衡量一個人的尊嚴,更不會因為小眾的不同而粗暴排斥。
作者簡介:紫塵靜雪cc,我有故事也有酒,你且聽一聽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