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有多少呢?
兩位心理學家,艾德·迪納和馬丁·塞利格曼,他們做了一個有趣的研究,把“非??鞓返娜恕焙汀安豢鞓返娜恕弊隽艘粋€比較。
得出的結論是:唯一能夠區分兩種人的因素就是他們是否具有廣泛而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
與愛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又是重中之重,是幸福的真正基石。
17世紀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的那樣:“親密關系可以將我們的快樂加倍,將我們的痛苦減半?!?/p>
在親密關系中,有一種愛叫做“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取決于我們所愛的是不是這個人真正的核心價值?!?/p>
核心價值是指:我們最深最真的特性,也就是我們的個性。
“無條件的愛”的意義是什么呢?
首先,無條件的愛充滿力量。
其次,無條件的愛是幸福的源泉。
正因為無條件的愛擁有無窮的力量,所以只要擁有它,就能大膽地追求快樂和有意義的事情,并獲得幸福。在無條件的愛的氛圍中,我們將不再焦慮。
如何才能在親密關系中獲得幸福呢?
首先,愛不是犧牲。不要為了愛去犧牲。
無條件的愛,不代表一個人要犧牲自己,去迎合另一個人。犧牲,只會破壞親密關系。
有些人,即使選對了伴侶,也不一定會快樂。主要原因是來自于對伴侶、孩子或是婚姻的責任感。
就算在彼此深愛的情況下,如果把犧牲和愛并列,認為犧牲越大愛得越深的話,幸福也一樣會受到影響。
一段親密的感情中,雙方的幸福感才是衡量整個親密關系是否幸福的唯一尺度。
其次,理解才是愛的基礎,夫妻雙方需要彼此坦誠、理解。
要想真正培養長久的親密關系,夫妻雙方必須要將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上面。想被理解,我們就要打開心扉,與伴侶分享自己最深刻的需求。這樣,才能獲得對方的理解。
最后,伴侶要用心去愛。
找到了合適的伴侶只是培養親密關系的第一步。一段美滿的姻緣除了要有一對合適的人以外,還需要這對佳人用心去經營。
經營比尋找伴侶更重要。
只有用心去愛,情侶才能對彼此包容、理解,他們的親密關系才能長久。
如果我們把幸福比作一朵花,那么它的土壤是什么樣的呢?作者泰勒給幸福的土壤起了一個名字,叫做“仁愛之心”。
什么是仁愛?通俗的說法是:愛所有人就是仁愛。
泰勒卻說,這種說法過于狹隘。他認為,沒有他人和自我之分,愛別人和愛自己是一樣的。并且,泰勒認為只有把自己愛好了,才有能力更好地去愛別人。
利他和利己是可以共存的。
就像哲學家愛默生所說的:“人生最棒的補償,就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在不顧自己的情況下,衷心地去幫助他人?!?/p>
幸福的土壤是仁愛之心,這個仁愛之心就是讓自己快樂幸福,同時也讓他人快樂幸福的心。
在幸福的這片土壤之上,我們需要給它施肥,它才能茁壯成長。幸福的肥料又是什么呢?
泰勒提出,幸福的肥料就是“幸福催化劑”。
建議列一張“幸福催化劑”的單子。在這張單子上,寫上計劃去做的事情,比如和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小聚、閱讀、進行社區服務、旅行等等,總之,寫一些能夠改變日常生活的事情。
然后一個一個去完成,看一看哪些活動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動力。把那些給我們帶來動力的事情,劃上重點。這樣我們就會知道,在那些煩悶無聊的日子里、在那些被工作壓得透不過來氣的日子里,應該做些什么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