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似乎總被某些根深蒂固的意識“束縛”著。
? ? ? ? 我應該要在其他人、陌生人面前表現自信大方,陽光外向。我應該每天勤勤懇懇。我應該花點時間逛逛“實用的”網站:豆瓣、知乎、分答等已增加自己的見聞見識。我應該每天注意好自己的容顏,用用洗面奶,保濕液等等。
? ? ? ? ? 其實就一兩句話就能概括:我應該(內心渴望)要成功,我應該成“我”自己。
? ? ? ? ? 我希望能成為顏值高,受人尊敬愛戴,事業有成家庭有愛,一生平緩向上的人。雖然有這種想法可謂人之常情,不屬為過,可是我似乎總忘記一點:現實教會我的是,?你只不過茫茫眾生之一,你經歷過的事情,絕大多數人都會經歷過。那些你總曾經期望過但最終未能達到預期的,那些我認為努力改造就能成為心目中的樣子。
? ? ? ? 失敗與挫折其實是常態,在陌生人面前表現緊張,在有些場景表現得“不同尋常”,甚至讓其他人感覺與剛認識你的時候不一樣其實也是“常態”。我努力學習增長見聞,我努力洗臉希望變帥,但到還是未能如愿以償,這更是一種“常態中的常態”。
? ? ? ? 我都忘記了“常態”。缺乏了常態意識,看清認識的意識,便認為絕大多數的“負面行為”或者“負面情緒”?的詞語都應該以杜絕,遠離,甚至有著類似“看不起”的態度對待。就好比如:緊張,焦慮。這是一種隱形般不正常的心理表征。常見的人總是告訴我,面對陌生人不要緊張,不要焦慮 ;站在講臺不要緊張,不要焦慮。聽起來就好像告訴你:“你就是個不正常的人,因為你本來不會緊張,不會焦慮,所以不應該有焦慮,不應該緊張。”簡而言之(往暗處方面想)對方的用意告訴你:你不是一個正常人(說話人其實也是)。忽視這種意識的其中一點危害就是容易被這個社會教育成為“性格壓抑”的人。
? ? ? ? 再往深,忽視常態化的意識還會帶來你對失敗的無限恐懼,對挫敗的無限擔憂。一方面你還沒有面對失敗或者挫折后,自己應該怎么樣接著做,沒有一個打算或者預案?另外,你完全不認識到失敗或者挫敗是我(我們)生活中的常態。
? ? ? 我有時做事總是畏手畏腳,不是因為自己不會做,不愿意做,而是我潛意識告訴我,我害怕那份突如其來的失敗感,挫敗感。 我害怕那讓人窒息般的指責和不休止的評論。外在的壓力強勢地把內心的驅動壓倒。更重要的是,我對失敗對挫敗的認識非常淺薄。失敗后的我該如何做?感到挫敗后的我,又該何去何從?
? ? ? 首先,提出對失敗和挫敗的“常態化”思維指的不是,你不做任何事的借口或者理由,更不是在失敗后無限釋懷自己,推卸自己責任的理由。
? ? ? 常態化是給我一種視角,一種看自己,看周邊,看社會的視角。
? ? ? 看自己,讓自己更為平穩地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盡早地從情緒的深淵中“逃離”,并迅速地投入到(積極地)改進優化的項目中。同時,不再那么低估自己的能耐,不再那么高估自己的自信。
? ? ? 看周邊,常態乃是廣大百姓的生活寫照,失敗和挫折更是如此。倘若他們沒那么幸運地知道這是“常態化”的現象,我便更能同情地觀看著周遭的一切,給出善意的回答。
? ? ? 看社會??,一方面:那更能辨別出長輩們對晚輩們的教導,那些是真心真意,那些是隨便搭訕。更能識別那些(未來可能)潛在優秀的伙伴或者晚輩。另一方面:開始提防,開始遠離那些“試圖”教育我們人生觀的外界信息。例如:互聯網媒體的電視劇,每天熱點新聞的推送... ...
? ? ?? 有人曾經說過,家庭教育里有一重要的環節就是對失敗對挫折的教育。?就我家庭為例,也參考身邊不用家庭環境長大成長的表哥表姐們。這方面的教育十分的貧瘠!
? ? ? ? 家長常見對孩子說:不要怕,不要擔憂。假如輸了失敗了,那就再接再厲,努力爭取上游。?這聽起來似是而非的話,其實是父母們的萬金油,對付這一類事情的“黃金法寶”。期初孩子默認認同了父母們的話,并試圖開始再接再厲(我父母是沒告訴我再接再厲是具體應該怎么做?),那基本上就是按照原來的路徑重復走一遍,當然這樣的效果很難有改善,即便是有,也是湊巧或者某些運氣般的因素摻和了進來才導致前后效果的差異。但更多的時候,你繼續使用之前失敗和挫折所使用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會“重蹈覆轍”,問題依舊得不到解決。
? ? ? ? ? 事情的推演便是,孩子問題還是未能解決,孩子依舊感到困惑,然后(通常)請求身邊親近的人,也就是父母。而父母又會搬出那一套言論:不要XX,不要XX,這次XXX,下次就依舊繼續。幾乎是同樣的語言模板,幾乎是同樣的語氣。孩子們依舊沒能在父母身上學習到些什么,沒有完成的那顆小小“渴望成就愿望的心”。反倒是這樣來回的問答,孩子厭倦了再向父母討教的意愿,(因為他們早已能預知大人們的回答),同時也失去了對事情的更深一步的探索,失去了“更多的可能”!其危害還不至于一處,孩子們對失敗和挫折等感到更為的擔憂,那有什么方法干脆讓自己不要擔憂不要緊張?那就索性不做任何我沒十全把握的事,那些能引起緊張的或者擔憂的事情都“本能般”躲得遠遠的。即便被動卷進事情的漩渦,他們會比其他人表現得更加“消極怠慢”,“拖拖拉拉”的樣子。
? ? ? ? ? ? 父母們或者長輩們在這方面做得不完善的是:
? ? ? ? ? ? 第一,忽視情緒“常態化”。鄙視甚至理所應當地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存在的,。
? ? ? ? ? ? 第二,忽視給出解決方案,訓練思維路徑。一方面有可能是方案不成熟,缺乏方向缺乏的指南;一方面是方案是預期可行的,但在每個環節上的執行力都打了折扣,最終導致了結果的不如人意。?實質上,孩子們是希望有個思路。有個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是如何培養他們回顧案發現場,逐次將問題拆分,排錯,提高各項環節所需的執行力最佳生活例子。即便退一萬步,所有的培養和努力,都換不來最后問題的解決,但也絕不妨礙孩子再碰到類似的事情時,再有勇氣地提出改進。
? ? ? ? ? ? 第三,忽視教導同類事情的教導意識。
? ? ? ? ? ? 第四,對后來成功有進展的事情,沒有向孩子表示稱贊,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