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八:
一個發言的孩子滔滔不絕地說他的思考結果:“這說明這三個年齡差都是一樣的,那就可以求出……”孩子的精彩發言即將把課堂推向高潮,可華老師突然拍拍他的肩,手指豎在嘴唇間:“不說了,不說了!”
然后問全班同學:“大家發現了嗎?”
同學們點頭,說:“發現了。”
“快做,快做!”華老師說。
“不說了”,是為了把思考的機會給每一個學生。
在這里,再一次顯示出華老師讓孩子“憋一憋”的智慧。
感受九:
課上完了,華老師提起了課前那個問題:“這堂課你們認為誰表現最棒?”
好幾個學生居然說:“老師您表現最棒!”
華老師幽默地說:“我覺得說我表現棒的同學是在批評我,因為我對我校老師說過,上課如果老師表現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應該看到同學們表現棒才行。”
這里,看似詼諧的一句話,卻揭示了課堂教學的真諦: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而不是老師。
于是,好些孩子都說出一個名字:“楊一博。”
如此不約而同地說出一個學生名字,讓當時聽課的我有些驚訝。
同時很感動:其實,憑著華老師在課堂上與孩子們的互動,他完全可以直接推出某位表現突出的孩子,其他孩子也不會有什么異議。但第一,他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自己獨裁;第二,已經公開的“最棒”的唯一標準,是“進步最大”,而這是一個比較的維度,孤立地看這堂課的表現是無法判斷誰“進步最大”的,所以,只能由長期一起生活學習的孩子們來決定;第三,更關鍵的是,華老師讓孩子們推出這個最棒的同學,就是想讓這個孩子感到,榮譽不是老師個人的表揚,而是來自全班同學的集體稱贊。
這些“非數學”因素才是這堂課的精髓。
果然,華老師沒有滿足于同學們一致說出的名字“楊一博”,而是問大家:“楊一博為什么表現最棒?”
一個男孩說:“他進步最大,因為平時他是學不懂的,今天的課堂上他的思維越來越清晰了。”
幾乎全班孩子都為這個同學的發言鼓掌,當然也是為楊一博鼓掌!
華老師走到楊一博的面前,問:“一博,你的感覺呢?”
楊一博站起來,說:“我今天感覺很興奮!”
華老師拍著他的肩:“孩子,真棒!”
可華老師繼續問:“有不同意見嗎?還有其他表現最棒的同學嗎?”
一個女孩舉手了:“我覺得還是楊一博最棒!他平時不怎么愛聽課,就搞小動作,比如轉筆啊,可他今天聽課特別特別地認真!”
掌聲又響起來了。
華老師問:“大家都覺得楊一博有進步嗎?覺得楊一博有進步的同學,請都把手舉起來!”
全班每一個同學,都把手舉起了。
華老師動情地對楊一博說:“一博,大家都為你舉手了!”
全場的掌聲再次響起。
那一刻,我的眼睛濕潤了。
在這里,華老師表現出高超的教育藝術。如林的手臂給楊一博一種視覺沖擊,而熱烈的掌聲又沖撞著他的耳膜,更沖撞著他的心靈——這不僅僅是來自老師一個人的鼓勵,而是來自整個集體的褒獎!
這樣的榮耀,這樣的尊嚴,今后將給這位平時并不出眾的孩子注入怎樣的成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