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諸多難題,想破腦袋也找不出恰當的解決之道,估計“手足無措”一詞的發明人就深受其苦吧。為了讓諸位在遇到難題時不至于抓耳撓腮,大傷風雅,現給諸位一個解決難題之鑰匙,多加運用,再遇到難題時自然可做到有板有眼、有層有次!
方法就是結構化思維,以此為鑰匙來對付各種難題,勝于苦思冥想、抓耳撓腮。
結構化思維,其中“結構有框架之意,意思是在一定的框架之內分析、解決問題,避免手足無措、無從下手。框架的邊緣一為問題一為對策,中間部分是最重要的推理過程。問題之所以復雜,是因為涉及因素太多,且盤根錯節,使人眼花繚亂,只要抽絲剝繭、找到問題核心就容易多了。
首先,全面分析問題,羅列其涉及到的各種因素,因素所起的影響就是思考的框架,一般就是人、事、資源。例如是否考研之難題,首先分析考研涉及到的因素,再作以羅列。
考研涉及到的因素有:個人能力、個人規劃、父母意愿、家庭情況、社會認可、 失去三年工作經驗、得到研究生文憑、研究生的薪資、住房等待遇、工作三年者的薪資、住房等待遇、研究生的發展前景、工作三年者的發展前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況,暫且以我為例來解釋如何對這些因素進行排除,首先排除社會認可,高學歷不是我所追求的;再排除父母意愿,爸媽比較開明,一般由我做主;再排除家庭情況,現在家里就我一個孩子,情況還可以;再排除個人能力,英語基礎不錯,認真復習,希望還是有的,再說還可以考差不多的院校嘛;再排除失去三年工作經驗,如果自己規劃考研,勢必要失去三年工作經驗。
但我的規劃是暫且遠離事業單位,進入企業公司通過積累工作經驗、鍛煉能力,取得跳槽和高薪資的籌碼,三年經驗對我來說很重要,所以不能排除,這個就是關鍵因素甚至是決定性因素,也決定了我不考研的事實。
另外研究生薪資待遇比起本科生確實不錯,但是卻沒有和工作三年后的職工作比較,這是鼓吹考研者犯的最大錯誤。另外公司以能力和經驗來衡量員工,如果公司看重你,自然會讓你去深造或者培訓,這也是后期可以用能力和經驗來彌補的,而且意義更加深遠。
請將上文提到的公司與事業單位作以區分,因為事業單位確實是以學歷高低來衡量職工的。基本上影響考研的關鍵因素是個人規劃,規劃不同,考研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但是上文提到的方法卻適用于任何情況,畢竟問題都是由諸多因素構成。
將因素作以排除之后,剩下的就是確定方案來解決問題,還是以我為例,將剩余因素作以整理,就是:研究生與工作三年者基本的薪資待遇比較,公司對學歷以及經驗重視程度比較,這些問題我難以解決,這時就涉及到利用的資源問題,很簡單,要么利用網絡查找,要么詢問老師以及學長學姐,個人建議選擇后者、參考前者。
最終解決方案就是,尋找老師以及考研之后的學姐學長咨詢情況,結合其他情況作出最佳選擇。哪怕考研對于以后的發展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是我們依舊可以利用結構化思維的方法將它以最佳的方案予以解決,希望大家在以后遇到問題時可以參考這一方法。
最后作以簡單總結,以公式的形式表現出來,方便以后套用:
1、確定目標。即最終所要實現的效果。
2、制定方案。將所有可能實現目標的方案羅列出來,之所以將所有的方案羅列出來是為了發散思維,以免遺漏。然后將以上羅列的方案做以全面分析,確定出幾個切實可行的方案。
3、資源分析。將方案所涉及到的資源作以分析,包括虛擬的和物理的,確定涉及到的資源不會出狀況,然后將含有不可調動資源的方案予以排除。
4、制定計劃。即怎樣實施該方案。詳細分析最終確定的方案,制定出最省時、省力但效果最好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