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很多育兒文章里都在傳達這樣的信息,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可是,育兒科普也好,心靈雞湯也好,都意在指明一個方向,幫你在育兒過程中少走彎路,而不是去規劃好你的路。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沒有誰,更沒有哪一篇文章能夠成為你解決問題的全部依據。多看多學固然是好,但不要讓那些理論成為你育兒的枷鎖。學習不應該是‘拿來主義’,將理論內化于心,思索消化后投射出來,才能形成最適合自家孩子的育兒邏輯。別讓自己太過焦慮,很多時候,做個‘差不多’媽媽就挺好。
1、接受孩子的不同,成長發育、性格培養,一切“差不多”就好
沒有一個孩子會完全照著書上寫的標準去長,性格發育更加不可能千篇一律。身高體重跟書上的標準不同,孩子是不是發育不達標?輕松點吧,別把理論轉換成壓力,有時候防硬套科普跟防小區大媽一樣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所有的指標都是參考值,性格培養的說法更是五花八門。不要盲目迷信所謂科普,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2、不做萬能超人媽媽,對自己的要求“差不多”就好
某某公號說了,每天睡前陪孩子看看繪本講講故事,既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還可以成為與孩子間親子感情的增強劑,好處簡直不要太多。
高中同學茶茶就為此苦惱,大家都說孩子多讀繪本好,沒有孩子不愛讀繪本,都是家長沒有引導好。于是每天辛苦工作一天回來,本來想好好休息,還例行公事般溫和的講故事,可是,孩子就是不愛聽,看到書最大的興趣就是咬和撕。這個時候,茶茶開始糾結了,怎么辦,我不是個好媽媽,我耽誤了孩子未來良好的發展。
別孩子一生病就怪自己沒嚴格按照書上寫的去護理,別孩子一搗蛋就怪自己性格培養做的不到位。你可以從某某爸爸、某某媽媽那里尋找育兒觀念的共鳴,也可以在他們的故事里借鑒與孩子斗智斗勇的小技巧,但不應該把他人的生活和建議尊為圣旨,稍有沒做到就過分自責。真的,你的一點疏漏并不會對孩子造成想象中那么大的影響,媽媽對孩子本能的愛已經足夠,越學習越焦慮不該是你的初衷。
育兒名家的雞湯只是可以嘗試的建議,而不是必須。媽媽愛孩子的本能已足夠強大,別給自己太大壓力,越學習越焦慮不該是你的初衷。
3、以豁達的狀態帶動和諧的氛圍,做個快樂的“差不多”媽媽就好
有一天在商場,看到一個孩子在做手工,爸爸媽媽都陪在一旁。孩子遇到困難了,爸爸想要幫助,卻被媽媽嚴厲制止了。理由很簡單,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要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媽媽在和爸爸講道理,完全無視孩子投來求助的眼光。爸爸被訓斥了,也有點不高興,媽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卻不被認可也不高興,孩子玩不下去了焦急無奈,于是氣氛一下子由之前的融洽變的冷淡起來。
是的,道理都沒有錯,這似乎是正確的育兒方式,可是,這樣就算真的培養了孩子的專注力,可他也未必會有好的感受。
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渠道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影響。每個人對孩子的教育理念都會有不同,我并不一定完全是正確的,就算都對,也要懂得適時讓步,不可對別人的付出置若罔聞、斤斤計較,傷了感情不說,家里不和諧的氣氛也會對孩子的性格培養造成比所謂“不科學喂養”更加大的負面影響。
孩子最需要的,是全家人的笑容。保持平和的心態,讓自己和家人都快樂起來,孩子就會在寬松和美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我也是從新手媽媽的階段一路走過來的,也是最初的焦慮給了我潛心學習的動力,可是后來學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卻越是明白“沒有哪種方法是真理”的道理,才是真理。
學習育兒方法,不是為了控制孩子,更不是為了教成流水線上的產品,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獨特的靈魂。我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用愛來靠近他,了解他。
還是那句話,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拋掉糾結,甩開焦慮,育兒的路上枝條叢生卻也五彩斑斕。好好學習,放松心情,用更靠譜的知識和更從容的心態,去養育我們獨一無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