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2字,建議閱讀5分鐘。你可以收獲的知識要點如下:
- 把“不懂/不會/不知道”當做借口的人有兩個原因:
(1)懶;
(2)做一件新事情時會產生極強的不安全感。 - 面對未知的事物,最好的辦法是主動出擊了解它,而不是退避三舍忽略它。
以下幾句話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
- 這個我不懂;
- 這個我不會;
- 這個我不知道。
這些話是日常的工作、學習中經常會聽到的。它們本身沒有任何問題,還會讓聽到它的人感到很真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沒有不懂裝懂。</br>
如果你繼續(xù)觀察,會發(fā)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句話每個人都會說,但說完后接下來的行為卻大相徑庭。</br>
有的人說完“我不懂/我不會/我不知道”后,會用大眼睛直勾勾的看著你,期待你趕緊花時間給他講一講;有的人則會十分害羞的低下頭,希望你不再與他探討這個問題;還有的人則會說“給我一天時間讓我去了解一下,然后再探討”。</br>
這種現象我們在《日課028 | 神一樣的借口(二)做這個沒用》提到過:
- 基于同一種理由,不同的人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
為什么說“我不懂”是神一樣的借口呢?因為大多數人說這句話的目的不是表達“我不懂”這個客觀事實,他們的真正含義是:“我不想做,請你放過我吧”。</br>
1.我的故事
大學期間我學會的最重要的一種思維模式,是在一次創(chuàng)業(yè)團隊例會上。</br>
在那次會議之前,團隊探討了很久“如何做校園文化紀念品”的事情。之所以探討這么久,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個頭腦風暴的怪圈。每當想出一個產品方案,大家都很開心,可是一旦落實到具體的執(zhí)行層面,便推動不下去了。</br>
比如,我們想知道這個紀念品在國內的其它高校是否有售;我們想對產品進行初步的外觀設計;我們想做饑餓營銷,提前看一看效果以確定產量。以上所有問題都需要有人去解決,但面對這些問題時所有人都喜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意見,沒有人愿意付出行動。當指派任務到一個人身上時,無論這個人是誰,他的第一反應都是:這個我不懂呀/我不會呀/我不知道呀。</br>
那怎么辦呢?我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我們不會,那就找個會的人來做。</br>
這個方案真完美。我們是領導者,重要的是管理,是找人。這些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br>
不過,誰找人呢?去哪找呢?找不到怎么辦呢?</br>
答案是: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去哪找,我們也不懂怎么找。那怎么辦?團隊都組建好了,也不能散了呀。于是,我們便只能再次頭腦風暴,換一個現在就有能力做的產品。但不論換成什么,都會遇到一個現有能力解決不了的問題,然后就會陷入:“不懂/不會/不知道——換一個”的死亡循環(huán)。</br>
直到有一天,我們找到了小Z。小Z在跟著我們開了四次會,經歷了兩次“不懂/不會/不知道——換一個”的循環(huán)后,終于發(fā)飆了。</br>
小Z站起來說:“你們不知道的,就去查啊!你們不會的,就去學啊!你們不懂的就去問啊!”</br>
緊接著,小Z掏出了手機:“百度不會用嗎?淘寶不會用嗎?你們想看別的學校哪個紀念品賣得好,淘寶搜一下不就知道了?想設計外觀,這么多設計師兼職網站,花點錢請個人不也早都完事了?”</br>
“你們就是懶,就是只喜歡動嘴皮子。為了不去行動,還給自己找了這么多的借口,賦予了這么多偉大的使命。每次看你們開會,就像是看一幫少男在做春夢。”</br>
基于同一種理由,不同的人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我們的選擇是:我不會,那就不做了,等到有人會的時候再做;小Z的選擇是:我不會,那我需要學習學習,看一看到底該怎么做。</br>
我們的思維模式是“被動輸入”,是一種學生思維,等著有人來教。小Z的思維是“主動輸入”,主動探索未知的事情,有著強大的自學能動性與自學能力,是一種面向問題的工作思維。我想,這就是她比我們強的地方,也是我最欣賞她的地方。</br>
事后多年再回首,我堅信正是這番話把我從“學生思維”轉換到了“工作思維”。聽到這番話的那一刻,也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瞬間。</br>
2.兩個原因
因為“我不懂/我不會/我不知道”而不去嘗試的人,主要原因有兩點:
- 懶;
- 做一件新事情時會產生極強的不安全感。
其實絕大多數人的真正需求根本不是功名利祿,而是“懶”。我一向認為,“懶”和“衣食住行”一樣,是一種基本的不能再基本的“剛需”。只不過在現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下,“懶惰”是被鄙視的,“努力”才會得到尊重。</br>
為了滿足“懶”這個需求,又不想被周圍人瞧不起,那就需要用到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通過“我不懂/我不會/我不知道”這些話束,暗地里向周圍人傳遞“你讓我干我也干不好”這個信息,便可以起到甩走任務、推脫工作的效果。</br>
除了“懶”之外,“做一件新事情時會產生極強的不安全感”也是我們找借口的一個重要原因。</br>
人天生是需要安全感的,而穩(wěn)定感和安全感高度相關。鄉(xiāng)土情結其實就是一種體現:當常年在外奔波的你回到家鄉(xiāng),心頭總會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因為又看到了熟悉的環(huán)境,熟悉的人,從小就熟悉的一切。同樣的道理,我們在考慮就業(yè)問題的時候,也會看重穩(wěn)定性。哪怕待遇不高,但只要是鐵飯碗,總會有萬人爭搶。如果鐵飯碗配上高收入,那種地方就很容易出現世襲制,父母會繞過各種制度障礙把子女安插進去。</br>
對安全感的追求,深深的烙在了我們的血液之中。當面對陌生的新事情時,我們的認知體系便受到了沖擊,變得不再穩(wěn)定,喪失了一部分的安全感。探索“不知道的世界”,就像是進入了一片黑暗森林,不知道里面會有什么,心理充滿了不安。而“知道的世界”就像是自己的莊園,熟悉安穩(wěn),逍遙自在。</br>
吊詭的是,每個人都渴望更多的安全感。但如果想獲得更多的安全感,首先要先放棄一部分安全感,學習一些讓自己覺得“不安全”的知識,進入一些讓自己覺得“不安全”的領域,之后才能獲得更多的安全感。這就像是種莊稼,得先把舍棄一些自己的口糧,把它們當做種子種下去,來年才能收獲更多的食物。很多人想不明白“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個道理,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肯放棄一絲一毫的安全感,人與人的差距就此拉開。</br>
因此,凡事有個度。追求安全感沒有錯,但如果過分追求安全感,人便會成為自己的奴隸。</br>
3.兩個辦法
如果找借口是因為“懶”,那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是:做一件需要努力才能做好的事情,體驗這件事情的愉悅感。相信我,這種事情帶來的愉悅感,遠遠超過“懶”帶給你的快樂。</br>
那如果找借口是因為討厭“不安全感”呢?</br>
很遺憾,“不安全感”是基于未知而客觀產生的,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完全消除。我們只能清晰地認識它,然后接受它。</br>
不懂/不會/不知道,應該是吹響進攻的號角,而不是全軍撤退的指令。
4.知識要點
今天的知識要點如下:
- 把“不懂/不會/不知道”當做借口的人有兩個原因:
(1)懶;
(2)做一件新事情時會產生極強的不安全感。
- 面對未知的事物,最好的辦法是主動出擊了解它,而不是退避三舍忽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