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免俗,看了小米阿黎的《參與感》。買之前在多看上看了書評,褒貶不一,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哥們兒寫了很長的書評,大意是全書都是喊口號。是不是喊口號見仁見智,書畢竟是一段時間的認知的結晶,了解了解別人的過去也不無好處。何況人家是站在風口上的豬。
全書結構非常清晰,提綱上總分總結構。前面豎起參與感三三法則的大旗,隨后分別從產品、品牌、新媒體、服務、設計分開闡述如何落地,最后是自己的筆記做結。很適合新人菜鳥了解小米的玩法和互聯網思維。每篇內容都很簡短,結合豐富的實例,很容易理解,也難怪副標題叫做手冊,很適合碎片時間閱讀。個人感覺這樣“手冊式”的結構很實用,在信息過載的今天,大家每天都要面對太多的誘惑,已經很難再集中精力去啃一本《宏觀經濟學》,也不太必要人人都懂亞當斯密,特別是新生代互聯網人,他們更熱衷于研究時下最熱以及將熱的產品和話題,把握當下的需求對他們來說最可見最迫切。當然要深諳人性基業長青經典著作大部頭的智慧還是不可或缺的。
于我,把它當做一部了解小米的博文來看,有很多細節的點值得反思和學習。我總結成一套方法論:
做爆品(差異化功能點、全新替代品)——社會化傳播(做口碑美譽度,建社群文化“發燒友”)——產品迭代、組合營銷(借事件、借平臺)——社群服務(進一步擴大口碑,營造社群氣質“逼格”)——市場推廣(將社群氣質擴散,成立有“情懷”的品牌)
知易行難,書中講的都是前人用過的,要想復刻,還得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氣質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