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是在范秦老師的公眾號中,這是她逢人必推的一本書。于是我就找來拜讀一番。利用通勤時間零零碎碎大概讀了兩周左右,給我的啟發很大,讓我對制造業有了一些了解,有些地方也是和互聯網行業相通的。
本書以小說的形式,講述了一家工廠不斷虧損,裁員處在瀕臨破產的邊緣,廠長因為夜以繼日在工廠處理事務,家庭也出現了危機。主角事業家庭都處于崩潰的邊緣,人生境地異常艱難,他一直在謀求改變現狀,然而無計可施,找不到方法,直到遇到了他的大學物理老師,向老師講述了自己面臨的處境,老師以不斷提問的方式詢問工廠的情況,讓廠長開始思考自己以前忽視的問題,確立正確的目標,解決問題,最終工廠轉虧為盈,成為事業部的翹楚。由于是小說的形式,怎么解決問題的就不劇透了,可以自己去看書。
確立正確的目標,公司的目標就是賺錢。怎樣是算賺到錢了呢,簡化成可以衡量的點就是,1.凈利潤,2.投資回報率,3.現金流。當三者同時上升,才能說公司是賺錢。換成工廠的衡量指標就是,1.有效產出(銷售給客戶的產品,積壓在庫房賣不出的不算),2.庫存,3.營運費用。換成個人賺錢指標時就是,1.吃過玩過每月剩下來的錢,2.付出與回報,比如你每天工作8小時就能收入上萬,而且其他工作可能需要12小時。
TOC--瓶頸理論
我把它簡化成以下3點:
1.找出系統中的瓶頸
在工廠流水線上,從零部件到最終的產品,都是一個個環節相互依賴,A->B->C->D ,工序ABCD是不能顛倒的。當其中C是瓶頸時,就會造成C之前的存貨積壓,訂單拖延工期,整個系統其他環節運行再快,都是受到C效率限制,這就是短板理論。
2.解決瓶頸
瓶頸C只有一臺機器,為了提高可以產出,需要并行能力,需要多臺機器同時工作,增加設備和人力。為了提高效率,需要更先進的設備在單位時間內能產出更多。增加工作時間,讓設備不停工作,減少空隙時間。
3.尋找新的瓶頸
為了良性循環,持續發展,需要找出新的瓶頸
互聯網中的瓶頸,在互聯網中,也有類似的流程。一個產品從需求設計到上線,產品需求->UI設計->研發->測試->運營->商務,其中這些環節有些是可以并行的。作為商務銷售處于末端,往往都是談好的上線時間一延再延,因為中間任何環節出問題都不能正常上線。對于推動者來說,要清楚瓶頸在哪里,多多為瓶頸考慮,讓瓶頸發揮最大價值。比如說,測試資源緊張,那他們的時間就很寶貴,研發一定要自測,先在自己這關保證質量,再進行提測。產品研發都要給出測試要點,讓測試在最核心的測試點花費時間。
瓶頸與加班,在互聯網行業中,從公司角度來說,由于加班一般是不給報酬的,所以往往在遇到瓶頸時,第一選擇讓員工加班,這樣可以減少公司的人力成本。當員工加了一段時間班時,不想加班時,就不得不在工作時間提高自己的效率。當員工效率達到頂端時,還需要加班才能完成工作,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長時,員工精力有限,效率會下降,反而產出會減少,這樣只會使得瓶頸問題會更嚴重,這也是大多數程序員所抱怨的事情,是目前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