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溪在山澗歡快歌唱的時候,誰也不知道它的命運是什么!也許,它會沖出高山,走過險灘,匯入了大江大河,恣意奔跑,最終融進大海的蒼茫;也許,它會步履蹣跚,徘徊于廣袤的草原和荒涼的沙漠,轟然倒塌在沙漠的腹地,成就一段壯美的傳奇?!镀椒驳氖澜纭分袕碾p水村、原西縣走出的那些鮮活生命,和山澗歡快歌唱的小溪一樣,命往哪里走,運又何處去?
書中我最關注的的兩個人,是在小說開篇窮的吃不起菜,只能在大家打完飯后,偷偷帶走“黑非洲”的孫少平、郝紅梅。兩人看似家境相仿、甚至一度成為彼此“初戀”對象,卻因為性格、觀念、追求的不同,各自上演了一幕幕跌宕起伏的人生大劇,以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展示苦難年代人生的不同追求,不同歸宿。
孫少平在小說中以貧窮而又自卑的方式登上了舞臺,他仿佛永遠生活在沒有希望的生活中:吃不飽飯、上不起學、被“女友拋棄”、丟掉教師工作、高考失利、打工無處立足、招工體檢不過關等等諸如此類的艱難困苦生活,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巧合,每次他都能安然度過自己人生中的艱難時刻。于是我經常不停的追問自己,為什么孫少平最無助、最無望的時候,每次都能逢兇化吉,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作者是不是像國產爛片一樣,在情節上胡編濫造,無條件突出主角的偉光正、高大上,只要孫少平碰到困難,都要有一個世外高手幫助一把,讓這個“英雄人物”孫少平成就輝煌?
我無數次的翻閱原著,仔細品讀孫少平那“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每當多讀一遍原著,我們好像對孫少平的人生命運多一層認識。小說中,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無論走到什么地方,他都會手捧書卷,如饑似渴般的閱讀、思考,讓自己的靈魂的得到高貴的洗禮。每當讀到第二部時,我的眼前總是浮現出那樣一個場景,就是當孫少平在黃原打工的時候,雖然脊背潰爛、手上的肉皮被磨薄,翻書時都有刀割般的疼痛感,但他卻在那么一個角落,擁著被子,在夜深人靜的夜晚,就著微弱的燭光,投入的讀著《牛虻》,臉上露出滿足的微笑。是的,這就是孫少平,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生活多么的無助,心里卻永遠有著那么一個最純潔、最干凈的地方,把自己最崇高的理想安放在那里。
理解了這個,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他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會將靈魂中該認定的那些道理實踐到生活中去,永遠不放棄做人的本真,永遠堅持和別人并不相同的世界觀。我們能理解當天降暴雨,他會奮不顧身去救那個曾經嘲笑他的跛女子侯玉英;當“初戀女友”郝紅梅深陷偷盜困境時,他仗義相救,保全她的聲譽,而絕不是落井下石;當小學老師時,他“喪失階級立場”,幫助“敵人”、地主的孫子學文化;當第一次打工時,他不顧那是自己唯一可以借宿、依靠的遠方舅舅,毅然揭發了他把一塊沾血的石頭放在了最“敏感”的地方;當得知可憐的小翠被包工頭欺侮,他拿出了自己的所有工錢打發她回家等等。是的,當一個人的靈魂在高處,無論生活多么貧窮,他一定可以活的很優雅。當孫少平和那些沒有多少文化的攬工漢在一起時,我相信我們也可以立即找出那個衣衫襤褸,在氣質上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他!當他洗過澡,換上干凈衣服,和田曉霞漫步在黃原城的時候,那才是他應該有的狀態,外表和精神世界高度契合,和身邊田曉霞的高貴氣質高度契合。
孫少平為什么能夠與眾不同?因為他總能在生活最壓抑、最苦難的時刻,堅定的尋找人生中某個縫隙漏出的一絲光亮。在孫少安的磚窯已經有所起色的時候,他為了追隨理想,決然的走上黃原的街頭,堅定的和農村生活說了再見,成為一個攬工漢。那一刻,我突然記起了那句“不是因為有了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了才有希望”,當他懷揣十幾塊錢離開雙水村的時候,誰又知道前途如何,未來怎樣?后來孫少平轉城鎮戶口、煤礦招工等關鍵情節,雖然在小說中雖然都和曹書記偷偷給自己的閨女物色“女婿”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極其偶然的機遇,都和孫少平崇高的精神追求、質樸的個人修為息息相關。正是孫少平這種出身苦難,但朝著理想堅定前行,永不放棄的精神,拉開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的大幕。
機緣巧合,幾年前我和朋友也曾去延大文匯山,拜祭路遙墓,當看到石壁上那句“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時,我方才明白小說中的孫少平,完全是作者的理想化身,是對路遙人生理念的一種徹底闡釋。這種生于三秦大地,頂沐著周秦漢唐的余韻,腳踏實地,身處貧苦,不懼風霜雪雨,不畏嚴寒酷暑,心懷夢想,堅守純凈的靈魂,疾風吹不折,狂風壓不彎,深深植根于泥土,勇敢頑強的生長精神,正是這片土地給予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