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擘畫了未來五年寧夏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提出石嘴山市要聚力建設“產業轉型示范市”的目標任務。大武口區作為石嘴山市產業轉型發展的主戰場,如何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根本在于發展,關鍵要靠人才。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區戰略是對癥破解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優問題的良方,要求我們以慢不得的危機感重視人才事業,以坐不住的緊迫感推進人才工作,以等不起的責任感服務人才發展,全力抓好人才引進、培養、活力、暖心“四大工程”,以人才事業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 ? ? 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區戰略,必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筑牢黨管人才的“強磁場”。抓人才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必須抓人才。立足新時代新征程,要更加重視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支撐作用,始終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一要健全完善黨管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成立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小組工作規則及相關制度,將人才工作納入效能目標專項考核、區委巡察、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創新實施書記人才項目,黨委(黨組)書記領銜攻關人才工作重點事項、難點問題,構建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成員單位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協同推進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要深化拓展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建立人才取得重大成就、重要節日、罹患重大疾病、遭遇特殊困難“四必訪”聯系服務機制,“四套班子”領導干部、人才工作成員單位黨委(黨組)成員帶頭聯系服務各行各業專家人才,不斷強化黨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注重從優秀人才中推薦“兩代表一委員”、發展黨員、評優評先等,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人才發展優勢。三要優化升級人才政策制度體系。著眼時代所需、發展所急、人才所盼,與時俱進制定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制度規定、政策措施,不斷盤活人才集聚機制、放活人才管理機制、用活人才開發機制、激活人才激勵機制,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創新創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以人才優勢厚植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
? ? ? 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區戰略,必須創新引才聚才方式,深掘人才集聚的“蓄水池”。作為資源枯竭型轉型發展城市,要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要堅持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堅持產業發展與載體建設同頻共振。聚焦“六新六特六優”產業發展,做到產業發展與人才發展同步規劃、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協同推進。充分發揮天地奔牛、中色東方、巴斯夫杉杉等龍頭企業人才集聚優勢,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大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上下游產業,打通人才外引內聚的“雙循環”。支持企業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創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小高地等載體平臺,帶動培育一批本土創新型科技人才、領軍型技能人才、技能型產業人才,以人才鏈的強激發創新鏈的活、托舉產業鏈的優。堅持全職引才與柔性引才并舉。健全“校企融合、聯動協作”發展機制,創新政策引才、產業人才、市場引才、引才引才等多元引才模式,全職引進一批產業發展急需緊缺人才,努力形成引進一批人才、發展一大產業、培育一個經濟增長點的鏈式效應。發揮石嘴山先進材料協同創新工程中心、西安交大寧夏先進材料研究院等平臺的橋梁紐帶作用,大力舉辦各類創新挑戰賽、產業需求對接會、項目對接會、專家咨詢會等,精準鏈接企業需求和人才資源。要做活柔性引才文章,鼓勵企業采取項目合作、技術入股、科研攻關等方式,柔性引進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攻關解決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雙向發力。要深入開展人才政策服務進企業、進高校、進園區系列活動,及時掌握企業人才需求、引才困惑、留才瓶頸及人才所思所想所需,指導“一企一策”精準制定引才留才方案。搶抓實習季、畢業季黃金節點,主動帶政策帶崗位帶誠意走出去“訪校引才”,積極邀請區內外院校師生代表“訪企參觀”、實地考察,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實習實訓基地等,建立校地企常態化人才交流合作機制,不斷拓寬人才培養和引進渠道。
? ? ? 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區戰略,必須厚植人才成長沃土,打造近悅遠來的“好生態”。事業是感召力,環境是吸引力,服務是凝聚力。只有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鏈條、全周期的服務,才能讓各類人才安心留下來建功立業。搭建活力倍增的事業平臺。堅持用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要拿出含金量高的人才政策、績薪匹配的薪酬待遇、活力倍增的干事平臺,讓各類人才在大武口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營造愛才敬才的社會氛圍。大力倡導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勵人才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心懷“國之大者”。要加大優秀人才評選表彰和人才先進事跡的宣傳報道力度,努力講好新時代人才故事,讓識才愛才敬才重才在大武口蔚然成風。打造貼心舒心的服務保障。深入推進“一站式”“保姆式”人才服務,要對人才在感情上厚愛一分、工作上高看一眼、遇難時多幫一把,尤其在項目扶持、就業創業、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方面要給予政策傾斜,開通“綠色通道”,設身處地解決好人才的后顧之憂,讓人才安心舒心暖心,形成“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