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微博、微信等SNS風靡全社會的背景下,智能手機日益普及的硬件前提下,我們普通人的閱讀生活處于一種碎片化的情景下,如何利用時間,汲取半衰期比較長的知識,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前一陣聽《冬吳相對論》,里面提到移動社交網絡的核心是“分享”,我做過了什么,買了什么,吃了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秀。朋友圈就是一個“大秀場”,大家都為了贏得一個贊而奮力秀著自己的生活。但這真是合理的嗎?
我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不在乎他人眼光的人?為什么呢?因為別人的眼光既不會幫你學習,也不會幫你吃飯。自己的生活永遠是由自己完成的?;氐浆F在社交網絡的語境下,我們如此努力的去秀自己,去獲得贊,不也是為了獲取別人的贊同,但是這種認同有什么實質上的意義嗎?除了浪費時間,去記錄自己生活的瑣碎,其實沒有任何意義。而生活中的精華會如同溪水中的金沙一樣,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慢慢顯露,根本無需我們現在費時費力的用手機記錄。
此外,社交媒體上碎片化的信息除了有那么一到兩周的新聞屬性有效期,其知識層面的半衰期非常短。此外,通過社交媒體這個途徑可以撲捉到社會的思潮及流行風尚。以上兩點基本就是社交媒體所有的優勢了。但是,我們如此用力的去讀新聞,去把握流行,對我們自身的提高又有什么幫助呢?我們每日刷朋友圈,里面有用的文字也就20%左右,剩下的80%基本都是垃圾。浪費了時間,虛無了生命。
從目前來看,只有那些需要廣泛宣傳自己,將微信微博作為自己免費營銷平臺,“試圖成功,而未成功的二流成功人士”會有直接需求。一方面,他們已經擺脫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最起碼在北上廣已經有自己獨立的房產,有大把時間可以去浪費;另一方面,他們需要利用營銷,利用粉絲經濟來讓自己的名氣以及收入再上一個臺階,無疑,微信微博這種自媒體是成本最低,技術最便捷的平臺。
而對于像我這種對時間幾乎無法浪費,目前還處于working-poor的勞動階層,減少SNS的使用率,保持自己注意力的絕對集中,多讀經典書籍才是“走向成功的王道”。在未來5-10年,由于注意力的缺乏,除了IQ, EQ 外 FQ (Focus Quotient)也許也會成為區別成功人士與loser的一個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