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錢穆的《論語新解》以及傅佩榮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雍也篇第十則。
1、原文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yǒu)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fú)!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譯文
錢穆白話試譯
冉伯牛有病,甚重。先生去問病,在屋之南窗外握他的手和他為永訣。先生說:“喪失了此人,這真是命啊!這樣的人,會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會有這樣的病啊!”
傅佩榮注解
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探問他,從窗戶握著他的手,說:“我們要失去他的,這是命啊!這樣的人竟得了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得了這樣的病!”
伯牛即冉耕,字伯牛,魯國人,小孔子七歲,名列于德行科。
冉伯牛德行非常好,只可惜我們沒有機會知道他有什么樣的言行表現,因為他在《論語》中一出現就生病了。“問”在古代是探病之意。“自牖執其手”,有人認為這是孔子在為伯牛把脈,此事并非不可能。
“亡之”是指要失去他了,冉伯牛德行這樣好,卻身染重病,孔子當然感到很遺憾。可參考“死生有命,富貴在天”(【12.5】)一語。
“命矣夫”,這一句比較重要,“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又不是人的理智可以說明的。“命”是被動的、盲目的、無可奈何的命運。“天命”則是人們自覺的使命,可以歸之于天者。
孔子學說的重點之一,是使人在面對命運的時候,仍可領悟自己的天命。可參考(【2.4】)。儒家的思想就是要從命運里看出使命。
人生在世一定有其命運,包括出生的時間、地點、家庭環境、背景、成長過程以及最后的死亡。這樣的命運任何人都只能被動地接受,無論你喜歡與否。既然如此,作為一個人,會思想,會選擇,又有什么用呢?孔子于是提出了使命,使命就是不管命運如何,都可以選擇自己要往哪里走。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伯牛在孔門弟子中,德行僅次于顏回和閔子騫。所以對于孔子來說,這樣一個好學生得了不治之癥,將要亡故。是一件非常悲傷的事情。如此德行出眾的人,竟然得了如此重的病,只能歸結于天道安排如此了。孔子也只能用重復的慨嘆來消解痛心之情。百度了一下,出于這個典故,還衍生出了“伯牛之疾”這樣一個典故,來泛指人患了不治的惡疾。
4、弘丹學習心得
冉伯牛的名字和事跡第一次出現在《論語》里,我們對他的德行和學問沒有機會了解到。冉伯牛名列于德行科,說明他的德行是非常好的。可惜他在《論語》中一出現就生病了。
古人常說“死生有命”,正如傅佩榮老師在注解里講的“命”是被動的,我們無法決定出生的時間、地點、家庭環境等,也無法決定最后的死亡。
我們能把握的是生活在世上的這段日子。當你活在世上時,你可以決定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活出什么樣的人生。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能改變的事情,或者無悔人生,當你無可奈何逝去時,也不至于太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