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構:觀點,論據,升華
2論點:不要主觀思維教育孩子
3論據:
事實論據:孩子總是讓“我”講同一本書,已經五遍了,“我”很沒有耐心,最后讓孩子自己讀,發現他全部記下來了,并一些難懂的詞句也理解了,這這時候才發現孩子并不是在聽故事,而是在好奇,在學東西。
一個朋友的孩子用總是在玩豆豆,后來有一天孩子將依次大小的順序將豆豆全部放去瓶里,發現孩子在一個過程摸索出來時間管理的“智慧”
一個朋友的孩子總喜歡在睡前玩所有的玩具,后來才知道是處在秩序敏感期。
理論論據:無意中發現樓下的各種果子的花開了,千姿百態,有感而發賞花的心情有等待,有盼望,有驚喜,有欣賞。養孩子也是如此吧。
4故事:
文藝中帶有干貨,有細節,有情感,有感悟,有方法,這是一篇很討喜的文章,話題很討喜,寫作方法很討喜。
作為一個還是單身的我看到這篇育兒文章,我覺得是幸運的。
因為會發現,很多作為父母總是以以一種很主觀的愛來教育孩子,“我這樣做,是為你好”這種綁架式的教育還想望子成才的心理,最后卻適得其反不是嗎?
里面有三折故事講到孩子們總會做出一些看似“莫名其妙”“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的“壞孩子”行為;孩子總是要求讀同一本故事書?孩子總是喜歡玩豆豆?孩子總是在睡前的時候要玩遍所有的玩具?……當大部分人遇到這樣的問題本能的反應就情緒來解決問題,不耐煩,發火,敷衍。從來沒去想過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舉動,背的意義是什么?怎么解決?
5金句
1做家長的有一個誤區,喜歡從自己的角度去評價孩子的行為,但是我們其實真的不完全了解孩子。他們的想法,他們的目標,他們做一件事情的理由,也許都不在我們的預期之中。
2孩子生來并非一張白紙,需要我們不停地涂上顏色,確切的說,他們應該是一副畫卷,本身是有底紋的,隨著成長會慢慢暈染出瑰麗的顏色。
3如果家長對孩子有什么義務的話,我覺得最重要的有兩項,一個是保護,另一個就是成全
4孩子做事拖拉,往往是因為他們處在一種沒有壓力、無憂無慮的狀態下。孩子熱衷看電視,玩iPad,是因為他們沒有小伙伴一起玩,他們無聊。孩子會說謊,是因為真相不能被接受。
5就是把孩子當成孩子,在盡量大的范圍內,允許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