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語言是符號
語言是必需的溝通工具,但也是人與人之間問題的來源。溝通的意義不在字眼里,而在心眼里,很多時候語言傳遞的信息很容易在接受者媾摻入很多的誤解。語言就像下水道,只有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會注意到它。在使用語言溝通時,要注意避免三個語言上的不良習慣:事實與意見的混淆、事實與推論的混淆、情緒性的語言;即要表述清楚什么是事實,什么是主觀推論,因為語言是具有責任性的。
非語言溝通:超越字詞之外的信息
除了直接的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也非常重要。比如:身體動作、聲音、觸碰、外貌、物理空間、環境、時間等。非語言溝通往往不是我們可以去謀劃的,而是不經意間流露出的下意識行為,這就使它有時更真實。它提供很多功能:重復、替代、補充、強調、調整和泄露等,它們大多不是意識層面的。當語言與非語言的內容不一致時,溝通者多依賴非語言的部分,因此在解讀非語言線索時要特別謹慎,最好進一步確認表達者的初衷。
02
傾聽的定義、過程和挑戰
傾聽是指將別人傳遞過來的信息賦予含義的過程,它包含了五個元素:聽到、專注、了解、回應和記憶。做一個良好的傾聽者,對于溝通來說很重要。
傾聽的重要功能,是“要從對方的話中搜尋重要的資訊,成功的關鍵就是少說話、減少分散注意力的事物、避免過早的評斷,并尋找說話者的關鍵想法”等。成功的溝通者,往往很擅長激發別人透露越來越多的信息。
傾聽的技巧到底是什么呢?關鍵在于你如何通過表現出一些反應,來誘導說話者更好地說下去。傾聽反應重視的是搜集資訊和給予支持,這些反應包括:借力使力、問話、釋義和支持。有時候適當的提問,能引導說話者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去陳述。有時候,將你聽到的意思和理解重復一遍給說話的人,不僅可以確定你收到的信息沒有錯誤,還能給傾述者一個認可,激勵他繼續講下去。這個過程中,可以引申一些你自己的理解,這樣說話者也會順便回應這些問題。有些傾聽反應側重在提供方向和評估:分析、忠告、評斷。這些往往出現在傾聽的后期,在前期確認收到了足夠正確信息的前提下,后期給出你的反饋,這才是對說話者來說有價值的事情,而不是讓你和垃圾桶一樣,等他“倒”完就結束了。
03
我們為什么要建立關系
溝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建立關系。人們因為各種不同的理由建立人際關系,有些因素是和彼此的吸引力有關,人際吸引力可能來自于生理外貌、兩人的相似性、人格特質上的互補、相互間的吸引力、能力以及自我信息的袒露、接近和報酬等。
關系的發展和維持。
階段式發展模式。人們在聚合期和離散期中的各個階段會出現不同的溝通特質。這些階段包括:初始、試驗、強化、整合、結合、分化、各自、停滯、逃避、結束階段。簡直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無論是哪種關系,大多都要經歷這些階段,而在每一個階段內應該做什么,如何避免后期不好的階段出現,則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辯證張力模式”。包括:聯系和自主、公開和隱私、循例和新奇。比如,我們既想要愛人之間親密無間的關系,又想要保持一些自己的空間和獨立性。解決的辦法就是:平衡、分割、整合、再界定、再證實。
修復損壞的關系
即使最堅固的關系遲早都會受到考驗,當兩人中一方外顯或內隱地違反關系默契時,越界行為就發生了,這些行為可能輕微也可能嚴重;可能是社會性的,也可能是相互性的;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無心的;可能是偶然發生的,也可能是持續增長的??傊?,一旦發生了越界行為,就要去修復關系。首先,修復關系的第一步是去討論違規行為:明確地承認自己的越界行為是不當的、很誠懇地道歉、某種形式的補償。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所有越界行為都可能用道歉來彌補,也不是所有道歉都能理所當然地換來原諒。
關系中的親密
人際關系的親密感有四個維度:生理的、理性的、情緒的和活動的分享。有些親密關系四個維度都呈現,有的則只呈現一兩種。并不是所有的關系都與親密有關,溝通者有必要對什么時候、在哪里、跟誰會產生親密關系做出決定。達成親密度的最重要方式是互相之間的自我袒露。而自我袒露的方式和程度是人際關系中一個重要的議題:誠實袒露有關自己的信息是有意引導他人自我袒露的溝通方式,包含一些一般不能通過資源所取得的信息。
袒露忌諱交淺言深,袒露前問自己幾個問題:你在道德上有義務袒露嗎?這個人對你而言重要嗎?袒露會傷害到第三人嗎?袒露的方法對方樂于接受嗎?袒露的時間、風險合理嗎?袒露對現狀有意義嗎?自我袒露互利互惠嗎?要知道袒露不是唯一途徑,還可以選擇:沉默、說謊、模棱兩可和暗示等方式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