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衛(wèi)國受冷遇
重耳這次逃亡,也是倉皇失措毫無準備。重耳在狄國混了這么多年,沒有混出個長短,反而被一個閹人打的落花流水,被迫逃亡。很多人看到公子實在不成氣候,跟他混以后估計也沒肉吃了,便趁機溜了回去。等他們聚攏起來清點人數(shù)的時候,隨行人員已經(jīng)逃亡了大半。
最要命的是負責管理資產(chǎn)的會計豎頭須也不見了蹤影,到處打聽之后才知道團隊的會計竟然帶著全部的盤纏家當跑回了晉國(竊藏以逃),聽到這事兒以后整個團隊都炸開了鍋。
當時他們已經(jīng)離開了狐氏大戎的地盤,環(huán)繞他們的是一片片的原始森林,還不知道有多少食人族流竄其間。豎頭須這廝竟然把所有的盤纏都拿走了,您讓這些人怎么活呀!沒有了行李盤纏,他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缺衣少食的困境,更是處處隱伏的危險。西天取經(jīng)——不,東到齊國的道路漫長而艱險,誰也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活著看到齊國臨淄那美好的花花世界。
但是自己選擇的路,就算跪著也要走完。被稱作晉文公五賢士的狐偃、趙衰、顛劼、魏犨、胥臣在這樣的困境中才算是真正地把他們的勇氣和才智爆發(fā)了出來,在他們的保護下,公子重耳穿越了晉中蠻夷戎狄雜處的原始森林,走出了茫茫大山,來到了廣闊的平原上。
這些人沒有盤纏路費,又經(jīng)歷了幾個月的風餐露宿,個個都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瀟水在《青銅時代》中把晉文公重耳封為北丐也算是極為貼切的。以重耳為首的流亡團隊幾乎就是一個丐幫,而他就是這個丐幫的幫主。
丐幫在進入華北平原之后,首先到了衛(wèi)國。重耳上下請托,終于找到了一個愿意引薦自己的人,叫寧俞(謚號寧武子)。這個寧俞是一個智者,孔子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意思就是說,國家太平的時候,他就為國家獻計獻策,國家混亂的時候,就關起門來裝聾作啞(韜藏其知而佯愚)。他為國家獻計獻策的時候,那些智謀我們是可以學的。但是他裝聾作啞的時候,那股大智若愚的勁頭,一般人可學不來(“愚不可及”的來歷)。
也就是說寧俞是一個識時務的人,他會根據(jù)時勢的變化選擇出仕或者歸隱。當初衛(wèi)懿公喜歡養(yǎng)鶴不理國政的時候,寧俞就假裝自己什么都不懂,選擇退身歸隱。后來狄人攻占了衛(wèi)國都城朝歌,衛(wèi)文公在齊桓公的幫助下復國,勵精圖治,與民同耕,寧俞就出仕輔助寧文公打理朝政。
在孔子看來,想比于那些只知道愚忠的癡漢,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才是真的高尚。一個真正的君子,要珍視自己的才華,為公理正道服務,而不是把自己的才華獻給一個不懂得欣賞自己的人。
這也是先秦時期人們的一種秉性,無論是孔孟這些儒家士子,還是商鞅這樣的法家人物,又或者是那些游俠刺客,無不在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明主,他們從來不會覺得這是“不忠”。反而是后來的那些宣揚所謂儒家學說的歪嘴和尚們,為了得到帝王的垂憐,把原本的學說給歪曲了。
當然,寧俞是不是真如孔子所說的那般,我們誰也不清楚。寧俞受重耳所托,把他推薦給衛(wèi)文公,希望能夠給點盤纏路費,好讓他們能支撐到齊國去。但是此時的衛(wèi)國正面臨著狄人和邢國的聯(lián)合入侵,正鬧的焦頭爛額。突然就來了這么一隊叫花子,宣稱自己是晉國的公子,啥事沒干就要這要那,二話不說就把他們攆了出去。
寧俞急忙上來勸文公,吧啦吧啦說了一大堆,衛(wèi)文公就問他:“你認識他嗎?你知道晉國公子長什么樣嗎?你怎么知道他們不是狄人和邢國派來的奸細?就算他是晉國的公子,那也是過氣的公子,晉國現(xiàn)在有國君在,我們犯得著跟這個逃亡的公子來往嗎?”
這連珠炮似的一陣問話把寧俞也頂?shù)脡騿埽陀终f了一堆,大家都是天子的親戚,都是一家人啦,就不要這么勢利啦!公子流落在外這么辛苦,好歹也讓他們洗個澡別這么絕情啦!衛(wèi)文公聽得不耐煩了,堵住了寧俞的嘴,然后說,我就送他們一句話:“有多遠滾多遠!”
糧食短缺
公子重耳到衛(wèi)國走親戚,盤纏路費沒討著,反而碰了一鼻子灰。看來在衛(wèi)國是得不到什么幫助了,只好空著肚子繼續(xù)趕路。他們沿著黃河到達五鹿(河南濮陽南,或河北大名東),幫主看到一群農(nóng)夫正在田埂上吃飯,就讓九袋長老狐偃去討點齋飯吃。沒想到這些農(nóng)夫還瞧不起這幾個叫花子,沒好氣地看了看他們這些就知道伸手要飯的人,然后伸手從地里掀了一塊泥巴遞給狐偃。
堂堂的一國公子,一心想要承繼大統(tǒng)的未來霸主竟然落到了鄙視鏈的最底端,他哪兒能受得了這個氣,揮起馬鞭就要就要打他。這個時候雞湯灌肚的九袋長老突然制止了幫主,說:“公子千萬不要動怒,這可是上天授予公子的啊!”
西周時,天子冊封諸侯通常都會舉行授土授民的儀式,把一賠黃土授予被冊封的諸侯,象征著賜予其土地。而狐偃這么一說,重耳也隱隱然感覺到好像是天意一般,上天讓五鹿的野人(遠郊區(qū)農(nóng)民)授土給自己,也就象征著是要把這塊土地賜予自己。
想到這里重耳馬上頓悟了,急忙跪倒在地,行稽首大禮。稽首可是當時最高等級的大禮,通常是在重要的場合臣拜君的時候采用,在日常的會面中并不常用。具體的做法是臣子屈膝跪倒,左手按住右手置于膝蓋前,慢慢地用頭觸地并稍作停頓,然后在緩慢地起身。
先秦時講究禮不下庶人,國人中的平民見了達官貴人從來都不需要跪拜行禮,這些平日里連達官貴人的影子都見不到的野人更是不知禮為何物,看著這個衣衫不整的貴人公子趴在地上不知道在干什么,就樂呵呵地在旁邊瞅著重耳行禮,就跟我們?nèi)游飯@看猴子一樣。
這件事給疲憊的重耳打了一劑興奮劑,重耳心想上天這么眷顧我,我也不能辜負了上天呀。重耳始終都認為五鹿是上天賜給他的領土,于是在他即位之后不久,就把五鹿納入了晉國的版圖,這些都是后話了。
話說雞湯不能當飯吃,興奮劑也不能抗餓,飯總是要吃的。可是中原大地不像太行山區(qū)那般有很多山珍野味可以吃,重耳口干舌燥腹中空空幾乎都要暈倒了,這個時候就發(fā)生了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
據(jù)說介子推看到公子身體虛弱,但是又找不到吃的,就背地里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片肉,混了些野菜做成鮮肉湯讓重耳吃了。重耳知道后很是感動,抱著介子推血淋淋的大腿哭了半天,然后指天盟誓,只要自己能夠回國,一定要重重地封賞于他。
介子推當時就呵呵了,他一直都不怎么相信公子重耳還能夠回國,割股啖君只不過是看在他們多年的情誼上,把公子看做是自己的朋友,希望能夠幫助他挺過難關。至于公子給自己開出的空頭支票,他也從來都沒有放在心上。因此當重耳真的回國成為晉侯的時候,他選擇了隱退,而不愿意去邀功請賞。
信任危機
割股啖君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在未來的路途中他們還是會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在這樣的緊要關頭,餓死人那是隨時都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此時的丐幫長老之間,因為饑餓也逐漸產(chǎn)生了嫌隙。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估計又有很多人逃跑了。
大家伙實在擔心會計豎頭須卷款逃跑的故事會重演,于是就商量著找一個靠得住的人負責看管那為數(shù)不多的糧食。商量來商量去,最終這個重任就落到了趙衰的身上。
但是還沒過幾天,大家伙正有氣無力地走著呢,突然發(fā)現(xiàn)管糧食的趙衰又不見了,裝糧食的口袋也不見了。這下大家伙可真急了,看著趙衰這家伙平時挺老實的,沒想到關鍵時候也會耍滑頭。他竟然不聲不響地把大家伙的糧食全都偷走了,這不是想餓死大家伙嗎也么哥。
突發(fā)事件能夠激發(fā)人的潛力,剛才還餓的渾身無力的一群人,突然間就精神亢奮了,一個個地抄起家伙就回頭去找那個白眼狼趙衰去了。剛走出不遠就看見趙衰端了一壺米粥晃晃悠悠地朝著他們走了過來,其中暴脾氣的正要上去揍他,被旁邊的人拉住了。
經(jīng)過一番詢問之后才知道,原來趙衰背著大家的口糧早就餓的發(fā)慌走不穩(wěn)路了。雖然手里端著一壺米粥但舍不得吃,又怕灑了浪費,一路上小心翼翼的,所以才被大隊伍落下了。趙衰的這一舉動讓大家都深受感動,背著一袋糧食,抱著一壺米粥還把自己餓成這樣,你真是太實誠了。
這件事情在左傳上只用了短短的十二個字來記錄,但是卻反映出了重耳團隊中出現(xiàn)的信任危機。在困苦之中的一群人,表面上團結(jié)一致共度難關,而內(nèi)心里卻是各有盤算,互相猜忌,人與人之間出現(xiàn)了很大的裂痕。
為了消弭人們之間的裂痕,必須要灌雞湯打激素,否則的話這個團隊很快就會分崩離析。因此狐偃把野人的那一堆土奉為至寶的舉動,其本身的用意很可能就是在激勵這個團隊,讓大家都相信上天對公子重耳還是很眷顧的,現(xiàn)在的磨難只是上天對我們的考驗,只要能夠堅持到最后就一定會贏得輝煌的未來。
如果說之前的十二年中,狐偃的智謀還有所欠缺的話,在這次的流浪中實現(xiàn)了自身智慧的升華,使得他在團隊管理和競爭策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像之前那樣短視。狐偃在后來的流亡生涯中才算是表現(xiàn)出了他足智多謀的一面,對重耳后來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晉文公的霸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