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3月24日凌晨的媒體消息稱,馬云受邀參加了“環球轉型論壇”,并以英文做了一場嗨翻全場的演講,演講的題目是《我的一生就是分享經歷的失敗和堅信的理想》,在場有近3000名來自馬來西亞和其他20個國家的創業者和年輕人。
在演講之前,馬云剛剛在馬來西亞見證了eWTP落地。e-WTP全稱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中文譯為“數字自由貿易區”,源于馬云提出的數字中樞(e-hub)概念。在馬云的設想中,未來,世界由一個一個的e-hub組成e-road,e-hub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切全球貿易的基礎設施,讓“全球買全球賣”成為現實。馬云在這場演講中,鼓勵人們要樂觀,要相信未來、相信技術、相信技術革命將會改變世界。
馬云用了幾個數字對技術革命作出的總結:50年、20年和30年。他認為,世界上每一次的技術革命大約需要50年,其中的前20年是關于技術本身,而其后的30年是這種技術的應用。馬云認為,我們現在正處在第三次技術革命階段,鑒于互聯網才剛剛過去20年,那么可以這樣說,過去20年被稱為互聯網技術,未來30年被稱為互聯網時代。
1.互聯網時代的競爭
換言之,互聯網時代才剛剛揭開序幕。那么,未來的30年靠的是什么呢?馬云提出:“世界正在變化,我認為未來的未來30年中,它不是力量的競爭,也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用戶體驗的競爭、對他人關懷的競爭,你如何賦能你的員工,如何賦能他人,如何賦能客戶和賦能女性?!?/p>
為適應這一變化,企業家應該具備新的行為特征。馬云的原話是這樣的:“什么是企業家?企業家是社會科學家和藝術家二者合一。你必須是一個社會科學家,你必須了解人——人的行為,人的需要,你必須改變自己。企業家也必須很藝術,知道如何與別人一起工作。那些了不起的人和我將了解社會和人們的需要。所以如果你想讓你的公司更成功,你必須展示出你為社會解決了什么大問題。你為社會解決的問題越大,你的機會就越大。你就會更成功?!?/p>
這會是“利他”色彩極為濃厚的時代。馬云提出,世界從IT時代進入DT時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IT試圖讓自己變強,賦能自身,而DT則是為了使其他人變強。或者用更簡單通俗的話來說,他在這里提出的是“以人為本”、“顧客至上”的理論。
2.幫助客戶完成“任務”
還記得提出“營銷近視癥”的哈佛營銷學教授Thedore
Levitt嗎?他曾這樣教導他的學生:“人們其實不想買一個四分之一英寸的鉆頭,他們只想要一個四分之一英寸的洞!”而現代管理學之父 Peter Drucker
則說:“消費者買的,大部情況下都不是公司認為的他們賣的東西。”此外,若干年前,哈佛大學教授、頂級的管理學者 Clayton Christensen
做過一項調查,調研了在一年中上市的超過3萬個新的產品。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95%的新品都是失敗的。
這表明非常多的企業根本沒有找到客戶的真實需求。有研究發現,在真實的商業環境下面,對消費者來說,他們的生活是紛繁復雜的,他們經常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任務』要完成。這些『任務』可能是在地鐵上無聊了,感覺要做點什么;可能是新搬了家,發現要有家具把家里填滿;也可能是走在路上突然覺得渴了……消費者每天有不同的『任務』,他們『借用』不同的產品來把任務解決。
用稍微學術一點的例子就是,馬斯洛人類需求“金字塔”,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這五類需求層層遞進,每層需求都可被視為一個單獨的、需要去完成的『任務』。
在高端財富管理領域,Ashvin
B.Chhabra提出了“綜合財富配置框架”,將投資者的投資目標籠統分為三大類:基本目標(保障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例如降低因失業、重大疾病、退休等帶來的損失);重要目標(維持或不斷提升個人和家庭的生活水平);理想實現目標(實現個人的夢想或目標)。這給投資者設置了一個個『任務』,而“綜合財富配置框架”的提出,突破了傳統的資產配置策略方案“千人一面”的困境。
具體到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活動,他們在其漫長的一生當中,也有很多的『任務』需要完成,像是結婚、買房、買車、生兒育女等。這些『任務』網貸行業內人士大多將其稱之為『場景』,結合網貸行業小額分散的特點,很多產品像是婚禮分期、購車分期等也就應景而生。
從以上分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網貸平臺在做產品開發的時候,應該做到腦海里有非常清晰的“用戶畫像”,明白你的用戶群是誰、用戶貸款的用途是什么、消費場景在哪里等,這不僅有利于平臺把控風險,更為重要的是,這還是真真切切落實“從用戶需求出發、提升用戶體驗”的體現。對于平臺而言,在互聯網時代,“了解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幫助他們實現自身『任務』是確保你立于不敗之地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