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味是清歡

? ? ? ?今年九月江蘇鳳凰文藝出版再版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間滋味》,比起2014版,除了保留了有關吃的短篇外,增加了一部分人間草木的篇章。全書分為兩輯,第一部分是四方食事,第二部分是草木春秋。他的文字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美感,無論小說還是散文都自成一體。

? ? ? ?老先生的小說中曾有“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的名句,他對吃的執著與喜愛可見一斑。第一輯以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己品嘗過的全國各地的特色吃食、家常小菜,還有幾篇為吃食的書做的序言。由此可見老先生不僅愛吃、善吃,且有自己的心得。文中提到的各種吃食大都是家常飯菜,正是這普通的一粥一飯,才越見功力。普通人都沒吃過的滿漢全席如何美味,即使描寫得天花亂墜,旁人也難以評判。而家常吃食是我們每天都會吃到的,描寫的是否真實到位,恰如其分,則很不易。老先生的厲害便在于此,他的語言都是簡單質樸的,沒有過多的修飾或是花樣,就像家常菜,看著樣子平常,卻能給人以溫飽和本真美味的享受。更為難得的是他自己也會烹飪,因此提出的一些菜品的做法都是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不是所謂饕餮大家想象力的產物。書中提到的一些吃食材料,因為環境改變,時至今日部分已難以找到正宗的。還有一些做法、老字號等沒有傳承而成為絕味。因此這些文字還可以看做是食物的地方志,老先生以自己親身品嘗的經歷,寫具了食物的變遷短史,對于現在以及后代人類社會研究也有一定的意義。畢竟“柴米油鹽醬醋茶”對于全世界的人們而言,是生存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問題,而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更是一等一的大事。老先生的文章雖然用語簡潔,但一點都不單調,每項吃食的味道、色澤、做法等都有詳盡的描寫,食材名稱的考據也比較嚴謹,不僅考慮到地方性,還會使用大多通用的稱呼,便于讀者的理解。每篇都如同一道小菜,讓人欲罷不能,看著看著就有了食欲,垂涎起來。

? ? ? ?第二輯草木春秋主要摘選了老先生關于自然草木的散文,以及各地游覽的回憶等。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對于一飯一粥格外珍惜,對于一草一木也時刻關注,曾經下鄉勞作的苦難在他的描述中都隱去了影子,只留下一些生活的歷練和體會。例如第一輯中提到他下鄉被委派給各種馬鈴薯畫像著書,本來很苦的日子在他的筆下一筆帶過,反倒是畫畫區分馬鈴薯,烤馬鈴薯等令人印象深刻。因為時代變遷和工作變動,老先生到過很多地方工作生活,他的學問扎實,見識廣博,思維開闊,又對生活始終抱有一股子熱情,在任何環境下都能自得其樂。因此筆下的景致、游記就顯得有趣而樂天,令人讀起來頗為愉悅。

? ? ? ? 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他不僅在文學創作上頗有成就,還愛好書畫,對民間文藝等也有深入鉆研。用平實委婉的語言教給我們欣賞日常之美,比如生活吃食之美,常見草木之美,心態豁達之美。正如他文中所倡導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正是有這樣包容、豁達的心態,才會有這樣優美的作品,才讓我們體味到“人間有味是清歡。”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