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從來不相信什么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 ;我相信一萬小時的定律,我從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的活著
文章開頭我想引用一下日本著名設計師山本耀司的話,只想說明人在通往自由道路上自律的重要性。
我們到底有沒有自控力,自控力的本質到底是什么,該如何培養,本片文章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1 、自控力的假象
常常跟自己和同學、同事交流都有這樣的感受,上大學前和上大學后自控力的對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上了大學之后,反而時間充裕了,反而更佳懶散了,沒有之前學習的勁頭和毅力了。熬夜看劇、游戲,晚睡晚起,暴飲暴食那都是家常便飯。
為什么是這樣?
我想大多數原因是,上大學之前我們的生活和學習都是被家長和老師監督下完成的,這樣的環境下培養會被忽略自主學習還有自主生活的能力,到了大學之后,自制力爆發才剛剛開始,但是沒有人管理,這么多年積累的壓力終于得到了釋放,上癮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很多時候我們自控力是在壓力下完成,像肌肉一樣需要消耗能量,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我們反復抵抗消耗能量。總會有那一刻,我們會累到無力抵抗,或者用力過猛致使武功全失,任由欲望行為支配我們的生活。
在心理學《瘋狂的行為學》這本書中
科學家將“高自控力”的和“低自控力”的分組誘惑實驗,結果是“高自控力組”失敗率為33%,比低自控力組11%的失敗率高出很多。心理學家們 的結論是:
通過自控、用意志力來抵制誘惑,這種方式的有效性,其實被我們明顯夸大了。現實的情況是人類在抵制誘惑方面,表現都是非常差的。也就是說,人都是天生不善于自控和堅持的。
2、尋找熱情
其實,那些某些看起來意志力堅定、擅長自我控制的人,無論是學生時代的學霸,還是社會里的精英人士,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跟自制力這個玩意打這場架,保證它們高效運轉的其實有兩個因素:
一個是忘我的投入一件事情,一個是后天建立的習慣體系。
多年的學習生活經歷告訴我,做手頭的事情對他們來說,不是折磨,而是樂趣。想要達到”的目標比“必須達到”的目標更容易實現,因為比起討厭的事情,人們更愿意做喜歡的事。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我的建議是
1、活在當下,與其你想破腦袋也想不清自己喜歡什么,不如當做好手頭上的工作;
2、嘗試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不用考慮太多,竭盡全力去試,建立自己的游戲規則,跟自己比。
3、建立長期習慣
在踐行未知領域過程中,利用有限的自控力建立一個長期習慣體系才是科學的。
但是構建習慣體系,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原因有兩個方面:很多人不了解習慣背后的原理以及有看不見的敵人在阻撓我們的行動。
相信很多人都有做計劃的經歷,但是大多數人的狀況是,硬件買了一大堆,但是執行一段時間后,計劃就束之高閣了。
為什么建立一個習慣這么難呢?
原因是,習慣養成計劃過于復雜,而且太多人太急了,太想在短期內看到顯著的改變,很多時候21天養成一個習慣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關于習慣的網上有套多養成的理論和方法,但是,習慣的養成都逃不開最基礎的4要素他們分別是線索(cue),慣式(routine),獎勵(reward)和渴望(craving)。我從習慣4要素出發談談我自己的看法建議
1、養成不貪多,不復雜
為了避免失敗帶來的自身否定,可以把習慣目標定小一點,也叫微習慣,積累小成功后,再去挑戰復雜度高的,逐步的去適應。
2、將行為模式化,儀式化
最好在固定的時間、地點將事情完成,多維度喚醒自己的行為習慣,讓習慣變得穩固 。每一次行動前的儀式化有助于提高行為的效率,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里看似無趣的事情。
3、設置例外規則
計劃肯定會有可能沒有執行的例外情況,提前做好補救的行為當時來安撫,進而避免失敗而帶來的執行挫敗感,提前預知所有預料情況,為前行掃除障礙。
4、增加獎懲機制
大腦天生喜歡即時的反饋和滿足感,所以通過獎懲機制來進一步強化行為模式,讓習慣變的穩固。
總結
1、人都是天生不善于自控和堅持的,刻意的自控力只是徒勞無功;
2、意志力堅定、擅長自我控制的關鍵在于找到做事的熱情以及養成長期習慣。
END.
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的話,點個?再走吧。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