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夷山水,秀甲東南。自古名山出靈草,我想,武夷山的靈草非武夷巖茶莫屬,因為在我心里,武夷山的氣息就是茶的氣息。范仲淹的《武夷茶歌》中這樣講:“溪邊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從古栽。”四、五月間的武夷山,在經歷了春雨的浸潤之后,綠意如幃,草木正濃。那些鮮嫩、飽滿的巖茶,正散發著歲月的清香。
? 而在茶湯的靜默中,一只倦極了的鳥飛過,那清靜的歡喜,從無明的、未名的角落,開起……
一、巖骨花香漫游
? 我們從武夷山風景區北入口,進入巖骨花香漫游道。巖茶的醇香指引著漫步的方向,讓爬山的疲累因尋茶而消散于無形……
? ? 武夷山正巖區的“三坑兩澗”是武夷巖茶的圣地。對于常喝巖茶的人來說并不陌生,它分別是“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流香澗”和“悟源澗”。而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都在這條巖骨花香漫游道上。武夷山正巖山場,除了三坑兩澗還有竹窠、九龍窠。正巖、半巖、洲茶……就是以三坑兩澗為核心,半徑向外擴展,不同巖區,不同品種,不同的山場氣息,采摘時間也不同。
? ? ? 陸羽《茶經》說,茶之上者,生于爛石間。武夷巖茶的品質,為陸羽的判斷做了注腳。武夷巖茶的根,緊緊抓住的都是巖石,巖巖有茶,非巖不茶。 著名的母樹大紅袍,就是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的高巖峭壁上。
? ? 而牛欄坑,兩壁是峭立的巖石峭壁,東升西落的太陽,難以到達巖谷之下,形成少光照,多潮濕的環境。而枯葉、苔蘚等植物腐爛形成的有機物足以為茶樹補充肥沃的養分。就這樣,茶樹安了家,而且很好生長下來了。
? 能從石縫中生長出來,也自然有個性。所以武夷山的巖茶,在不同的地方,長出的都是不同的味。牛欄坑長出的號為“牛肉”,鷹嘴巖長出的號為“鷹肉”,馬頭巖長出的就是“馬肉”,還有“鬼肉”、“豬肉”、“心頭肉”……近年武夷巖茶到處是“肉”。不同的“肉”,其味道也不一樣。那日,在祥巖喝的“牛肉”,茶湯的稠厚細膩,香氣如縷凝聚,綿綿不絕,香久益清,味久彌醇,至今回味。
? ? 一路上,忍不住摘下鮮嫩芽,放入口中,慢慢嚼而食之,嘗試著從茶青上分辨。鷹咀巖下那叢“九天攬月”感受最苦,肉桂鮮葉澀,水仙,黃觀音淡些,但清香回甘之滋味,舌底生津……
? ? 歷時兩個多小時山路到達竹窠。竹窠位于慧苑坑和三仰峰之間。清朝詩人查慎行曾寫到:“黃冠問我重來意,拄杖尋僧到竹窠?!币宦飞蠟跚嗟膸r石下一叢叢茶梗粗壯的水仙迎著晨光挺拔地生長。竹窠盛產水仙,位于竹窠的老樅水仙,樹高2米多,樹齡大約也有七八十年之久,枝干上爬滿了青苔,樹冠高大葉寬而厚。
? ? 巖茶最最難辨認的就是是山場味了(土地味),但是,幾乎所有愛巖茶的人都會試圖嘗試分辨,我個人也尤其喜歡這里的老樅。
? ? 竹窠里有兩個大戶,叢巖茶廠是其中之一。叢巖茶廠趙家老房子在竹窠。
? 在老房子巧遇竹窠窠主:叢巖茶廠創始人趙漢宏,他拿著飯碗和工人們站著吃飯,他說他小時候就在老房子出生長大,九十年代以后才搬出景區。飯后趙總背上秤砣和工人要去山場看青,茶人樸實、真誠的性情顯露無疑。
? ? ? 正巖的茶基本一年只能采摘一季,茶樹有足夠的時間可以休養生息。不過度采摘,對這片森林永存信仰,這樣的淳樸,不由得讓人覺得可喜可愛。
? ? 對武夷山的茶農來說,谷雨前后,正好是他們最忙的時間。采摘下來的茶青,必須當日請工人用肩膀一擔擔挑下山的。山路遙遠且崎嶇,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很難想象一杯簡單的茶,竟是這樣翻山越嶺,還要經過多少道復雜的工序,凝結了多少人的辛勞汗水才到達我們的面前。
? 一泡好茶須集天時、地利、人和之所成,采青按時令,看天氣之陰晴;曬青以經驗掌控時間,濕度;炒青以雙手感覺火候,焙火則觀色聞香手翻口品連貫,每個步驟精密皆不可逆轉,一氣呵成。
? 如果把巖茶比喻為一個人才,那么山場是他的出身標志,工藝是他的后天修為。兩都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的遺憾,都不足以成就最高端的口感體驗。
? 誰家祖上擁有了武夷巖茶的某個山場,他也常常有幸傳承了武夷巖茶的制作技藝。武夷巖茶的制作技藝,就成了受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技藝的傳承人,就成了這些巖石的守護人。
? 這次有幸得見“武夷茶派江湖”中的幾位大咖。第一位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劉寶順老師。
劉寶順老師雖然名氣大,卻在公眾面前的曝光率極低,為人低調、做茶卻嚴苛,經由他的茶享譽武夷山,每一位到過他廠里的人也無不感慨。
? 后面幾間房分別是青間、捻揉間與焙間,間隔陳設著一些古老的制茶用具,包括木制揉茶機、篾編圓桶搖青機,捻揉間按照傳統茶廠的格局擺放著揉茶桌,焙間設有十個焙窟。
? 巖茶主要是采摘、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焙、揀剔、分選、勻堆、拼配、復火和裝箱等流程。制作工藝繁復,最考驗師傅的手藝和耐心。比如茶青萎凋后,要用冷風反復搖青8小時,重點是讓茶葉走水,控制有活性的內含物質的轉換。
? 之后在祥巖茶廠,牛欄坑商標的注冊者王國祥老師也分享了正巖好茶及牛欄坑山場文化。他說前一晚做茶到凌晨兩點多,每年4月20到5月15是最忙碌的時候,只做一季茶,養三季茶。祥巖茶廠“牛一”早已斷貨,但仍堅決不拼配外山茶。我想,正是因為茶人的愛茶與堅守,茶葉品質才能保證。
? 非遺傳承人劉峰老師的永樂天閣品種茶尤勝,有正巖名樅雀舌、白雞冠及精品金佛等等, 端起一杯橙黃透亮的茶湯,啜入口中,頓時醇香繞齒,繼而舌尖由澀轉甘,回味綿長……
? 這幾位茶人用上好的工藝制作,用上好的時光堅守。正巖就那么大,好茶那么少。茫茫塵世間,總有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一片茶蛻變成杯中甘露,來之不易,喝的人內心必是充滿感恩、謙卑、恭敬、慈悲的。
? 自然的饋贈,加上茶人匠心,使得武夷巖茶的工藝文化傳承幾百年,那巖骨與花香,山水與匠心也帶到了世界各地……
二、桐木關紅茶
? ? 桐木關在林深不知處……作為國家森林公園,外面的車已經不能隨意進出。桐木關這里有不可匹敵的生態環境。其實武夷山聞名于世的那句廣告語“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開啟物種生物基因庫鑰匙。”說的正是桐木關。鳥獸與森林共生,森林與茶樹共存。在這樣的生態中生活著,莫說茶葉,就是人,也是愜意的。
? ? 常年的云霧繚繞,使得這里有最得天獨厚的植茶環境。高山云霧出好茶,使得這里的茶比其他地方的茶要來得甘甜;常年氤氳的霧氣,也使得桐木關茶葉有其他地區茶葉沒有的山野氣息。
? ? 我們開玩笑說,去過桐木關,大概比去過武夷山的任何地方都值得驕傲。一個峽谷,一條清澈冷冽的溪,一條狹窄的盤山公路,山巒疊嶂…車行難,可想而知當年要進出桐木關該有多難。
? ? 而桐木村是世界“正山小種發源地”,早在18世紀正山小種紅茶就飄揚過海,走進歐洲市場,成為英國皇家的貢品。
? ? 如今,走在桐木村,你仍然可以看到家家戶戶房屋旁邊“三樓凋萎、二樓熏焙、底下燒著松木大灶”的加工正山小種紅茶的做茶青的樓,簡稱“青樓”。
? ? ? 正山小種,傳統工藝經煙熏20多小時,松煙香由此而來。煙熏工藝的起源,是為茶葉除濕。這里常年濕潤潮濕,采茶時節,更是常常下雨。茶采回來,通常都是在室內加溫萎凋。
? ? ? 2005年金駿眉在創始人梁駿德手中偶然完成,他介紹說傳統紅茶經萎凋,揉捻,發酵三步完成。揉捻是制作紅茶的必須過程,桐木人制作紅茶一般揉捻半個小時,因為茶青太過金貴,不忍揉碎,稍有條索就好。所以制成的干茶沒法和外山的比美。而成品的金駿眉,黑褐灰色,市面上那種金黃金黃的,顯然不是真的金駿眉。
? ? “煙繞青樓桂圓香”,傳統工藝的煙香桂圓湯,與煙味嗆人刺鼻不同,煙香落不到水里。如今森林不準砍伐,而萎凋中必須只用馬尾松煙熏,于是現在都山外買馬尾松,因為木頭貴,傳統工藝復雜,堅持傳統工藝的人已經很少。
? 茶葉講究產地,原料,還有工藝。毛茶一出來,車間按條形大小篩選,分出等級,越細越小級別越高。而出口的紅茶,老外要求茶葉外形標準化,要切碎。
? ? 終于知道,小小一葉茶,為什么在400多年前就風靡了歐洲,除卻獨特的甘醇口感,經久不衰的制茶精神也值得世人慢慢品味。
? 打開一袋松煙香的正山小種,輕輕地泡開,茶的香氣一下子彌漫開來,茶是有生命的,桐木的水清甜,品嘗著甘爽柔美、帶著干桂圓味道的茶湯,仿佛又看到一股股的清泉奔涌而來,一簇簇野花競相開放,山上的云霧忽開忽合……
? ? 茶一字,本就是人在草木中,自然該有一種共生互動的安排。茶樂于與人類共享她的渴望,并以此來實現她曾經作為一棵樹的價值,茶以柔美的姿態存在于世,她邀請人類傾聽,喚醒人類最深處的自我,并與人類同歡共樂。所以,茶其實是來幫助人類的,茶通過人類落土生根,也幫助人類接近大地,這是茶的能力,也是一切植物與生俱來的夙愿。
?
? 在每一泡茶中,滾水激發出來的何止有世人定義的花香,果香,乳香……茶湯里承載的,是這片山水的形狀,是這里物候的變化,是與茶樹相鄰的一株野花。是茶樹,更是萬物…
? ? 茶味,是人間煙火;茶道,為天地之本。
? ? ? 咱們中國的茶道源遠流長,以和、靜、怡、真為“四諦”。“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我以為,真茶真水,真情真意,真善真美,真誠守信,即是茶道和茶人精神。
? ? 治茶事,必先正其心,恭敬與誠意,茶葉才能泡出那香醇、順滑、久長…閉眼細品,還能品出那云霧之氣、山水之味、日月之精華!還能品味出每泡茶走過的一生:從生長、淬煉、修成、綻放、淡卻、到回歸……
? ? 最后,感恩每一杯茶的美意,感恩此次尋茶的所有因緣,感恩伴庭芳楊老師,鶴鳴山居的紅姐,還有這只叫“發財”的狗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