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之前的一個月,每到周一,我都能收到一個快遞。
我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的時候,同事會打趣:哎呦你的菜又來啦。
嗯,我的菜。
也是我閨蜜豆漿的菜。她說我喜歡的那些小玩意兒,她都喜歡。
所謂菜,其實是鮮花。
不知道什么時候,一二線城市就這樣流行起了鮮花包月服務。
一個月送四次,單品的鮮花98元,更漂亮點的混合花束168元。
漂亮的長條盒子里,牛皮紙包裹著鮮花和一張小卡片,準時地周一(可以選周六)送到你的手中。
而且打開之前,你永遠不知道自己這次收到的是什么花。
豆漿過生日的時候,我給她定了一個月的鮮花。
豆漿說:其實,我從來沒有買過花,也沒有被買過花。
我說,我都是自己給自己買花呀。
剛剛出來實習有了工資的那會兒,錢在手里還沒熱乎,我就去買了一束花。
雖然那時候,我工資才2000,這兩千還要從來租房,吃飯。翻翻賬本,恩格爾系數從來都高,但總算是經濟獨立了。
何況,花市就在公司旁邊。每天8點多,我都匆匆地穿過花市,在一片芬芳中去上班。
有時候,覺得再昂貴的食物都比不上一束鮮花的意義。
食物可以用來維持生命,讓人生活下去。而鮮花是無用之物,除了點綴心情,毫無意義。
也正因為此,為自己買一束花,就像是一個儀式,宣告自己獨立,宣告生命不會僅僅止于乞食。
無用之物,務虛人生,有時候真的是存在即意義啊。
2
后來,換了工作,生活被安排地滿滿當當。
我很少再去花市了,以至于后來,我想起它的時候,它已經被拆遷掉了。
這時候,買花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時興起。
預定了一月鮮花,起因不過是收到了20元的優惠券。不過收到花的開心,只有膨脹,沒有打折。
我收到的第一束花是紅色的洋桔梗,猛一看很像是康乃馨。
第二次收到的花是少女心的粉玫瑰,和洋娃娃放在一起,加一個漂亮的濾鏡,很童話。
第三次收到是太陽花,第四次是白色洋蘭。
水分稀少的鮮花很適合做干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倒掛。
第一束花就被我在辦公桌下掛了一整個十一假期,最后風干成一小把。
同事收到的藍色勿忘我,送我之后,也遭受了同樣的吊掛命運。
然而,顏色越鮮艷的花,風干之后越有味道。就像有趣的人,老了之后,更有故事。
粉色的玫瑰,被風干后顏色褪去,像是泛黃的紙絹花。
模模糊糊記得張愛玲在一篇文章里看著燃燒的煤炭,說它有兩種生命,前一種是綠色的,后一種是紅色的。
花也可以有兩次生命,一次水盈盈,嬌艷欲滴;第二次干癟脆弱卻永不敗落。
3、
一個月后,又是周一。這次我沒有收到花。沒有續訂。
你若問,為什么。我只好實話實話,因為窮呀,哈哈。
有人覺得披薩不過是打鹵馕,壽司不過是米飯上放魚肉。
自然也有人覺得買鮮花是浪費金錢。
而我想要的生活是,披薩是披薩,壽司是壽司。
鮮花是值得買單的并且買得起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