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金三銀四跳槽季,也是考研出成績復試的時間,我發現身邊的很多朋友,不管是在上學還是在工作,他們表現出的樣子讓我覺得他們迷茫的很明顯。
那么,這些人的迷茫是因為什么?
身邊有兩個考研二戰的朋友,二戰失敗后都極度的迷茫,其中一個因為dream school沒有考上,不愿調劑,和家里爭吵無數,最終還是堅定自己“不甘心”,他說“失意人生,人生低谷”;另一個朋友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想找工作卻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郁郁寡歡,只好躲在游戲的世界里獲得片刻歡愉。
也不要以為工作了就不會迷茫,迷茫是會伴隨我們一生的關鍵詞。一個朋友去年年底辭職出去旅行,前段時間回京,他不想做之前的工作,可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又能做什么,找工作找的十分迷茫苦悶,還有一個朋友也是剛剛裸辭,同樣是因為不想再做這份工作,也是深陷“只知道自己不喜歡做什么,卻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迷茫。
還有很多依然在工作的朋友,不知前方在哪里,迷茫的很明顯。
那么,迷茫的定義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由于能力和欲望的極大差距,現實遮蓋或阻隔了通向未來的所有道路,導致你看不到自己的內心,也看不到外界任何的方向與光亮。簡單說的話,就是不知道人生該往哪里走。
其實迷茫并不可怕,只要你敢于直面它。就好像恐懼一樣,越不敢直面越害怕,你一旦直面它,它便消失的無影無蹤。
誰的青春不迷茫呢?迷茫是常事,我也有過兩次明顯的迷茫,一次是大一,大學給我的新鮮感褪去之后,變得黯淡無光,我不滿現狀卻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做時的迷茫,一次是大三大四關于抉擇的迷茫,更準確的說是搖擺和彷徨,那時也寫了迷茫三部曲的前兩部,文章和故事非常走心。當我寫出來那些迷茫的時候,正是我在直面自己的內心,那一刻我擺脫了迷茫,因為我開始了行動。
迷茫并不可怕,因為你還不愿妥協。我們為什么迷茫?不愿就這樣了。不愿將就、不愿與生活與人生妥協,這難道不是一種正能量嗎?只是我們不知道what to do而已。
不愿妥協就還有希望,我朋友說“已經是人生低谷了,所以不管怎樣都會越來越好”,我說,你這個心態超棒。
真正可怕的是喪失希望、放棄自我。長期迷茫卻不行動的話,會深陷自我否定,會認為自己什么也做不成,這樣的狀態時間越長就越難以自拔,越深陷其中。就像被生活打趴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再也沒有想站起來的欲望。因為你的心氣、你的力氣,已被漫長的時光消磨的所剩無幾。
所以迷茫并不可怕,但我們需要擺脫迷茫。那么,迷茫的解藥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要120%地盲目篤信自己的未來”。
這是李笑來說過的一句話。他還說,為什么是120%地相信?是為了說的形象一點——我是說,你要相信到這樣的地步:即便有人打擊你,打擊掉20%,你依然100%地相信!
這句話可以說是李笑來最重要的一條價值觀了,首先,如果你自己都不篤信自己的未來,那么誰會相信呢?那么未來真的有可能會是那樣嗎?其次,盲目篤信自己的未來這件事沒有任何壞處,不管最終會不會實現,你都一定會向那個目標努力奔跑,它是一定會比你不篤信的結果要好很多倍。
不知道你是否知道一個叫“自證預言”的詞,它的解釋是“人們會不自覺地根據已有的預言去采取相應的行動,從而使最終的結果和情境符合了預言的描述。”
教育界有一個很有名的試驗,把學生分成兩個組,一個組告訴他們你們IQ非常高,是難得的天才,另一個組告訴他們你們智商平平。過半年一年之后再來看,他們兩個組的成績相差非常大。這是因為什么,就是自證預言。
所以,我們現在沒法讓別人來告訴我們預言,那么我們可以自己給自己暗示預言。瀟灑姐王瀟有一張暗示預言的圖片,非常好,可以做成屏保很實用。
我發現牛逼的人往往都相信同樣的真理,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最新一期奇葩大會里,蔣方舟講了她自己因年少成名形成的討好型人格,對她之后人生所帶來的不好影響。可當蔡康永問她,“如果你有一個學生,小孩六七歲就展現出了寫作天賦,你會寧愿他像你當初一樣被廣泛的注意,還是寧愿他就藏著像一個一般的小孩子長大?”她立刻回答說,“我不愿意他像普通的小孩子那樣健康快樂的成長”。她說她從小就獲得的社會關注,讓她對她的寫作天賦有了一種盲目的信心,因為她覺得雖然天賦才華和勤奮很重要,但是對天賦的信念比天賦更重要。
所以,萬理歸一,我們很需要盲目篤信自己的未來。
第二,用排除法做小事,從最小的事情做起。
我微博轉發過一個馬薇薇的演講視頻,名字叫做“二十歲不要想象三十歲的生活”(感興趣可以去微博上搜,時長6分多鐘),她說,你所有沒有想過并且你認為絕對不會去做的事情,如果你做了,那是因為什么原因?那會是因為你找到了你的理想。
所以,什么是理想?她說,“理想就是那件讓你做你所有不想做的事情背后的最根本動機。”
那,如何找到這件事情呢?很簡單,用排除法去做小事。
每天都去想,有一件事情我現在去做,我煩不煩,我去做,就這樣不斷的去做,不斷的排除人生中不想做的事情,終于磨到有一件事你怎么做都不煩的時候,那件事就是你的理想。
所以,去行動,去找到你想要做的事情,找到你的理想,自然就不再迷茫了。
第三,五十米哲學。
這是我的啟蒙老師老秦的一個理論,也是對我印象很深,最早擺脫迷茫的一個方法。
五十米哲學是什么意思?對于大部分人來講,我們只能看到最近的五十米,五十米以外什么都看不到,所以大家會覺得好迷茫,沒有方向,但是——你往前走一米,就能多看一米,就有機會繼續調整下一米,雖偶有碰壁或走錯,但是你一直在曲折中前進,而你不動,你永遠看不到五十米以外的世界,你永遠在五十米以內。
所以生活過成什么樣,不是坐在原地想出來的,而是在行動中嘗試出來的,只有在大量的嘗試中才能發現你更多的可能性,只有在大量的試錯中才能知道你真正要的是什么。
我就會經常去用這個方法來找工作,每次找工作的時候,身邊的朋友就會問我,你面試的會不會太多了?面試這么多干什么?感覺沒有方向啊?因為我對于每次的工作選擇都十分慎重,有的時候我只看表面并不能確定我是否愛這份工作,是否適合這份工作,所以我會去通過面試,來確定我的感覺是否正確,來知道我真正要的是什么。
老秦他還說,人不能天天有夢想,年年沒行動啊,所以必須做一個不斷在試錯中進步的人。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只有用不確定性才能對抗不確定性,在一次次的錯誤中成長,將所有看似錯誤的選擇最終引導向正確的結果。
我相信肯定會有人問,“可我連五十米都看不到,甚至前方的能見度為0,我該怎么辦?”其實我在古典老師的《躍遷》里,學到過一個針對這種人的解決方案——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天賦和激情在哪里,那就先進入自己能進入的頭部,去最好的城市,去最熱門的領域積累資源、增長見識,與偉大同行。因為在那里,你的成長會最快、眼光也會提升的最快,等眼光上去了,競爭多了,你自然會品味出來自己的優勢和激情,你也有資源可以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最后總結一下,迷茫并不可怕,要敢于直面迷茫,主動行動去試錯,永遠相信自己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可以突破迷茫。
有時候,看不見未來其實并不可怕,看得見未來才可怕。
交流時刻:你的迷茫是因為什么?
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