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電影
2015/12/19/半個錯別字
我7歲的時候,我哥娶我嫂子,我高興地一蹦三高高,高興的原因不是我嫂子如花似玉我能飽眼福,而是父親給他家里買一臺我能從中“飽眼福”的高檔電器——13寸的黑白電視機,它是我們家的第二臺電器,另一臺是燒地鍋的吹風機。
1985年前的時候,社會文化娛樂產品還很匱乏,看《霍元甲》得到村大隊的大院里去集體觀影,之后,《西游記》、《八仙過海》陸續上映,但整個村子里買電視的也沒有幾家,我們家條件也不好,要不是我哥結婚,肯定不會買這么貴的玩意,我估計那臺電視除了天線可能是我們家自己的錢外,其他部分都是屬于借的錢。不過那時的我,不會懂得父母給置辦喜事的辛苦,我只覺得電視的到來可以讓我在小伙伴們中間的地位上升好一大截,因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集不落地看完西游記的,我可以把別人沒有看過的精彩片段作為小伙伴當中提升公眾地位的籌碼。那個時候除了春節前后電視白天一般沒有節目,晚上也只有8點的黃金時段才能看一到兩集電視劇,所以,每到晚上八九點鐘看見我家窗戶外那些踮著腳趴在玻璃上看電視的鄰人,心里那種自豪感比現在買彩票種1000塊都爽。不過,記憶中我買彩票最多只中過5塊錢。
我童年的藝術熏陶,基本都在小人書、膠片電影或類似葫蘆娃的電視動畫片里,第一次看的電影是《世上只有媽媽好》,以為那是真人真事,回家趴在窗臺上竟然哭著睡著了,小人書《三國演義》53本記得差點收集全了,后來上初中愛好轉移了,小人書基本就成了家里老鼠飯后磨牙的東西,看到現在街頭上的小人書能當古董賣,常常后悔不迭。
再大一點的時候,村子里辦紅白喜事的人家經常請電影師傅放電影,一般大放3天,放電影的時候,大家都帶著小板凳去占位子,就連鄰村的人也經常跑著去看,可見那個時候,人們的精神娛樂產品是多么的匱乏,不過,我一般第一天還能看到底,后兩天一般都是看著看著睡著了,最后被大人背回家,而第二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纏著大人把后半段給補上,常常聽的忘了吃飯。
在我十來歲的時候,錄像廳已經慢慢開始興起,雖然錄像帶比膠片電影的觀影體驗現在看來無多大差別,可在那個時候,覺得錄像已經很了不起了,因為放電影的人都是專門人士,設備操作相對復雜一點,播放場地也有所要求,而錄像帶放映技術含量低,一般的人都容易上手,所以錄像一出現,各色各樣的錄像廳就出現了,甚至也開始走入了尋常家庭。但那時我是乖乖仔,覺得看錄像是壞習氣,并沒有過早接觸錄像。
初中后,港臺片開始泛濫成災,我相信我這個年齡的人大多都被港臺片浸染過,我那個時候最癡迷武俠片,所以也時常課下偷看武俠小說,并幻想自己可以像小說里的主人公一樣某一天偶遇世外高人能打通奇經八脈,學得世外奇功,然后闖蕩江湖獲得某某至尊的稱號后,最后攜得佳人歸隱山林,成為一段傳奇。
眾所周知,港臺片有不少經典片也有爛俗片,其中不乏一些毒害我們幼小純潔心靈的色情片,不過,好像從那個年代成長過來的人沒有不愿意被毒害的。因為,錄像廳的港臺色情片在很多70年代和80年代初人們的性教育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可否則,如果沒有這些所謂的爛俗片,我們一直相信無師自通的國人性教育是多么的慘不忍睹,我記得在高中的時候看過一個報道,說一對新婚的博士夫婦認為男人趴在女人身上就能懷孕,結果好久沒見動靜,他們還以為誰有病呢!這雖然是一個極端的個例,但不能不否定國人性教育的匱乏。
那個時候的情色片不像現在的情色片,不漏點已經吊不起大家的胃口了,那個時候一個抖動的屁股在熒幕上停留三秒鐘就已經可以讓人血脈賁張了。記得我第一次看的所謂的色情片是在初中畢業那會,鏡頭里僅有幾句呻吟,就讓我緊張的心臟快要跳出來一樣,估計那時候的心率比現在沖刺一千米都高。高中的時候,我在外住校,偶爾會在周末夜晚的時候和幾個小伙伴從學校翻墻去錄像廳,那個時候看錄像的人們好像都有同樣的默契一樣,一到晚上十點以后,大家就喊:老板,換片,換片,喊兩次以后,老板就心知肚明了,換上一些帶情色鏡頭的片子讓我們一飽眼福。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大學。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校里還有一個露天電影院,每逢周末的時候,學校會放映一些中規中矩的片子,不過去看電影的人,基本是分三部分,一部分當然是消遣去的,另一部分是談戀愛約會去的,最后一部分是看別人談戀愛約會去的,只是很可惜,大學露天電影那種能讓人在成年后還能體驗兒童般快樂的觀影體驗只存在了一年多,大二的時候就因為蓋新的宿舍樓給改建了,只留下一幕白墻風雨無阻孤單地矗立在那里,多年后回到學校從那里經過的時候,依然會讓人想起一些溫馨的情景。對于情色片,據說現在的大學里,大學生都是在宿舍集體“觀摩”,我們那會覺得這事還是有點羞羞的,都是三兩個人跑到外邊去看,當然那時外邊也沒有專門放毛片的錄像廳,都是午夜老板在大家的一致呼聲下才放的,記得有一次我的一個同學看的正酣的時候,碰見警察突擊檢查,他挨著門口,一閃身一口氣跑回宿舍,聽到消息的我們嚇得半年多沒有再出去。
大學畢業以后,隨著電腦的慢慢普及,人們看電影更加方便便捷了,想看什么樣的片子都可以在網上尋找片源,此外隨著網絡文學產品、綜藝節目、小視頻的百花齊放,人們觀看視頻的精神需求也被分散成多樣化。工作以后,業余娛樂方式很多,看電影也不是常去作的事情,即使看,也多看占據商業宣傳榜首的好萊塢動作大片。近幾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些商業片逐漸失去興趣,到是喜歡找一下比較精典的小眾電影,比如一些叫好不叫座的文藝片劇情片或紀實片,也包括被大陸禁掉的一些片子。雖然現在各色電影層出不群,但喜歡看的電影卻感覺越來越少,我選擇的片源一般是有共同愛好的朋友的推薦或者是豆瓣8分以上的片子。這些片子經常陪伴我度過了一個個枯寂無聊的夜晚,讓我在別人的角色里感受心靈共鳴的體驗和感動,期間也寫了一些影評算作是對這些觀影體驗的留念。
近一兩年來,隨著影視業審核的慢慢松綁,隨著影視3D技術和高清技術的發展,好導演好片子越來越多,視覺精彩度也越來越豐盛,因此,在我十來歲就被家庭式錄像廳包圍淹沒且逐漸沉寂冷清直至消失的電影院又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并興盛起來。記得前年去電影廳看電影的時候,經常是三兩個人包場,而現在碰見大片上映,片場經常人滿為患,可見,在可預期的近幾年,國內的電影業必定會迎來一個發展的高峰。
電影作為大眾藝術,承載著豐富民眾心靈,提高大眾審美情趣的角色,甚至從更高的一個層面來講,好的片子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觀,所以,如果一個人一生沒有看過幾部記憶深刻,震撼心靈的片子,我覺得他的人生多少是有點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