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為功德碑。碑陽20行,行45字;碑陰五列:上列1行,二列26行,三列5行,四列17行,五列4行。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今甘肅敦煌縣西)。清代書論家對《曹全碑》多有評述,從筆法特點(書寫技巧)上分析,此碑幾乎純用圓筆,起筆逆人藏鋒,短橫平勢,無明顯作頓,長橫(波畫)則重頓,有時甚至出現彎頭之狀。行筆過程與一般漢碑的遲澀不同,而是流暢婉轉,節奏輕盈。收筆多尖狀,無論橫豎。雁尾飄逸圓融。
從點畫上看《曹全碑》筆筆精到,秀麗圓轉,宛若珠玉,光潔可愛。在線條的組合關系上此碑頗具匠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主次分明,一是曲直交替。在主次方面,《曹全碑》中的單字筆畫構成皆有主次之分,主筆多以波畫為主,波挑的“蠶頭雁尾”大大加強了橫向的開張之勢。起筆行筆收筆往復運動中的提按頓挫明顯地確定了力量在各段的合理分配。主筆多呈弧形狀,次筆名以傾斜角度不同的短線、斜線與之呼應;在豐富的關系態中,既增加了主筆的動勢,又使整體呈現靈動飄逸的感覺。在曲直方面,《曹全碑》線條多是曲直相間。以直行線為主的字必有弧線破其板滯;以曲線為主的構形,必有直線穿插其中,使其流動同時增強線條爽朗,也可使結構不至松散。曲直之間相輔相成,對立統一 ,增加了作品的韻味。
在結構上此碑扁平舒展,內緊外松。《曹全碑》結構的橫向發展是十分明顯的,當然其中也偶有 長、方造型以增加其靈動氣氛,但多數還是扁平為主。由于構字中橫線多呈弧形,弧形橫線從視覺上大大增加向外擴張的流動感,再加上力度和節奏的變化,所以使字體看來十分優美生動,神采飛揚。
另外,《曹全碑》在處理重心關系上也很有講究,整體看來以正為主,但字內點畫之間常有錯位、欹側之變,所以給人以平中見奇的感覺,此種情況屢見不鮮。這種因點畫的錯位常常帶來重心的不斷偏移,從而使字內字外空間的相繼變化,使得線形相對單調的《曹全碑》就氣韻生動的形式成為可能。
《曹全碑》是技法類漢碑,不管從用筆方法還是結構原則等方面考察,它都具有典型隸書的基本規范,加之此碑刻工精良,保存完好,能較生動地反映出筆書效果,所以從教育教學方面看,非常適于初學。但因為《曹全碑》是陰柔一路的風格代表,常使后學者忽視其骨氣一面,從而陷入媚俗的泥潭。所以臨習時要深入思考,多方比對刻畫精神。
其一,在表現其圓潤豐腴的同時多在骨力上下功夫。圓潤秀麗的筆勢可通過長鋒軟毫來表現,用筆不宜遲澀,用墨不宜太干。短線條不管是直是斜皆須果斷行筆,一步到位;長線條要講究頓挫提按,控制穩健。
其二,在結構上要充分體會內緊外松和重心變化兩方面的深層要義。內緊外松反映出收放的對立統一;重心變化是由筆畫的錯位、欹側而來,還引出各種空間關系的對比。另外在比例關系上,此碑十分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所占空間位置的大小,包括上下、左右、內外等布勢格局,臨習時要心中有數。
其三,在臨習《曹全碑》的同時可學習一下其他碑帖以相互借鑒,如《嶧山刻石》《禮器碑》等,這對增其挺拔趣味是極有幫助的。
相信只要你好好去堅持臨這個帖,對你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也希望你可以在這本貼上多下下功夫,讓自己的水平得到相應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