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諸葛治蜀
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敗于東吳陸遜,然后撤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劉備急招諸葛亮來白帝城,進行托孤。之后,蜀漢政權直到滅亡,內政上基本沿襲了諸葛亮確定的政策。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一流政治家。本文敘述其治蜀方略,為防掛一漏萬,分列條目敘述。戲之為“六個蜀漢”建設。
一、法治蜀漢(嚴肅吏治)
前面說過,劉璋在蜀,一方面殺豪強立威,一方面對附庸的豪強縱容。這種做法只會加劇益州本土豪強與外來軍事集團的矛盾,而劉備也因此乘虛而入。劉備占據益州后,極力彌平本土和外來集團的矛盾,諸葛亮也繼承了劉備的這一原則。在蜀漢政權中,益州本土豪強、荊州集團和其他追隨劉備來到蜀漢的多方勢力能夠和平相處。諸葛亮在維護劉備集團原有力量的同時,對益州豪強籠絡以官職,并加強法治,依法治蜀。蜀漢的多方勢力在法律的強制力下達成了長達數十年的平衡。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稱: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郭攸之是南陽人,費祎是荊州人,董允是本地益州人。諸葛亮將三人并稱,恰說明了蜀漢政權多方勢力融合的本質。而按照南陽、荊州、益州的籍貫進行排序,又說明蜀漢政權畢竟志在恢復,不可專任土人,喪失漢室中興的信心。
陳壽稱諸葛亮治蜀: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法治蜀漢的建設,實際上就是用法律不分派別地對官僚集團進行約束。在諸葛亮統治時期及以后,本來保留有很大豪強地主勢力的蜀漢地區(qū),兼并情況得到遏制。諸葛亮本人和蜀漢高層生活簡樸,不事兼并,也帶了個好頭。在此情況下,蜀漢人民雖然由于諸葛亮的北伐造成的負擔加重,但額外的雜捐負擔減輕,生產生活情況得以改善。
二、幸福蜀漢(發(fā)展自耕農)
蜀漢所處之地,北部為天府之國,加之在漢末亂世遭受戰(zhàn)亂較少,人民生活相對較好。但諸葛亮執(zhí)政以來,以中興漢室為主要目標,就迫切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兵源、一是軍需。而這兩個問題都要依賴發(fā)展自耕農來解決。
自耕農身份較依附于豪強的農奴自由,可以被國家征召作為戰(zhàn)士。國家軍事行動所需的糧食可以從自耕農收繳而來,而不用害怕豪強剝奪與隱匿;且自耕農直接繳納糧食給國家,減少了豪強地主這一道盤剝,負擔相對減輕。史載蜀漢在諸葛亮連年北伐,“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的情況下,仍然能做到“田疇辟,倉稟實,器械利,蓄積饒”,農業(yè)發(fā)展、財政充裕,發(fā)展自耕農的意義自不待言。
發(fā)展自耕農政策須和上述法治蜀漢的政策結合起來才會有效。若豪強兼并成風,自耕農的力量難以保全,那么不但國家征兵征糧受到影響,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也會加劇。史載諸葛亮治蜀,“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我們從此可以窺見當時蜀漢社會穩(wěn)定,人民安居,并未受到連年用兵的影響。
此處額外說一下李嚴的問題。劉備去世時,李嚴作為從荊州出身的益州集團的代表和諸葛亮同為顧命大臣,后長期駐扎在江州,和諸葛亮分陜而治。但到了諸葛亮去世前三年,諸葛亮以李嚴“運糧不繼”,表貶李嚴為庶人,原有江州交給李嚴之子李豐。等到諸葛亮去世,李嚴以為自己難以再被起復,激憤而死。其實李嚴在去職后,仍“奴婢賓客百數十人”,過著奢華的生活,在蜀漢高官中算一個異類。從此點看,恐怕李嚴去職的更重要原因乃是其身居高位,又善于經營,才能廣屯田貨,生活豪奢。這樣一個人居于高位,很容易在嚴肅法治、抑制兼并的問題上和諸葛亮發(fā)生矛盾。為了保證蜀漢日后長治久安,保持國力,那么廢掉李嚴這一豪強經濟主張在政治上的代表就是遲早的事了。
三、科技蜀漢(發(fā)展農業(yè)技術)
除了上述兩個政策之外,諸葛亮重視農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在他“務農殖谷”、“育養(yǎng)民物”的各項政策中,首先是對都江堰進行維保。都江堰自秦國李冰修建以來,西漢文、景時進行過修整,此后史書難覓官方維保的記錄。都江堰對蜀中農業(yè)生產意義重大,《水經注》所謂:
蜀人旱則借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謂之天府。
蜀漢以益州為大本營,諸葛亮為了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將都江堰的維保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上。《水經注》指出:
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諸葛亮除了重視都江堰的維保,還在漢中地區(qū)興修水利。漢中是諸葛亮北伐的大本營,發(fā)展?jié)h中經濟對保障軍事行動順利進行意義重大。漢中盆地“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自然資源較好。漢初太祖據此,蕭何經營,進而兼并天下。漢末張修、張魯據此凡三十年,實行道教社會主義政策,人民安居樂業(yè)。諸葛亮在漢中開展軍屯的同時,通過興修水利,提高了當地農業(yè)發(fā)展水平,為北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由于農業(yè)技術進步,成都平原“溝洫脈散,疆里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夾江傍山,棟宇相
望,桑梓連接,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桔柚之園。”呈現出一派豐收景象。當時曹魏控制的北方地區(qū),“白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數十斛”,而蜀漢地區(qū)每畝收成則在30-50斛,幾乎倍于北方。
四、財富蜀漢(發(fā)展手工業(yè))
劉備販履織席出身,是小手工業(yè)者;諸葛亮精于技巧,曾發(fā)明“木牛流馬”。這一對君相組合對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是相當重視的。四川地區(qū)天然氣資源豐富,當地人稱之為“火井”。諸葛亮派人對火井加以利用,用于冶煉,最后制出了削鐵如泥的鋼刀三千口。而“木牛流馬”穿梭與大本營蜀中和前線漢中的崇山峻嶺之間,極大程度上解決了諸葛亮北伐的軍需運輸問題。
蜀地紡織業(yè)發(fā)達。諸葛亮說:“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弱蜀要想在和強魏對抗中取得勝利,至少是實現長期戰(zhàn)略平衡,單純靠農業(yè)和軍事力量是不夠的。而蜀錦價值不菲,出口魏、吳,自然可以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且曹魏建立以后,貨幣體系長期崩壞,只能靠布帛作為一般等價物進行交易。蜀錦在曹魏,幾乎可以作為高價值一般等價物直接使用。
五、安全蜀漢(軍屯)
為了保障北伐的軍事行動,諸葛亮也學習曹操的經驗,在漢中發(fā)展軍屯。前面說過,漢中位置優(yōu)越,物產比較豐饒,從蜀中到漢中,路途不便。與其將蜀中的軍糧運來,倒不如在漢中開展屯田,就地解決北伐的糧食需求問題。且曹操破張魯之后,將張魯所屬數十萬人口遷往關中,以彌補曹魏政權控制人口不足的問題。在漢中屯田,招募農民實在難度很大。諸葛亮北伐,動用的兵力達十萬以上,而從事轉運糧草物資的兵民又要兼倍于此。比較可行的就是在漢中利用駐軍開展軍屯,這樣既能緩解蜀中的負擔,又能解決漢中軍需不足的問題。
諸葛亮在漢中的屯田,做到了“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蜀漢軍隊對當地人民秋毫無犯,在三國屯田中算是別具特色。
六、團結蜀漢(開發(fā)南中)
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qū),是當地少數民族和古漢族的雜居區(qū)域。劉備敗于吳國,南中地區(qū)少數民族貴族發(fā)動叛亂。諸葛亮等國內局勢平靜之后,舉兵消弭了南中地區(qū)的叛亂。南中戰(zhàn)略物資豐富,有豐富的金、銀、丹、漆、耕牛、戰(zhàn)馬,還有強悍善戰(zhàn)的數萬邊民??刂颇现?、發(fā)展南中,對于蜀漢政權的維持和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諸葛亮采納馬謖建議,通過“攻心”的方式將南中再次納入到蜀漢版圖當中。南中平定對蜀漢產生了巨大紅利,史載:
南土平定,??賦出叟、濮耕牛、戰(zhàn)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是費用不乏。
而且,
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于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
南中的征服和開發(fā),為蜀漢政權提供了大量物資和軍士,支撐了蜀漢的北伐。
在一系列的內政開展并取得成效之后,諸葛亮從建興六年春開始北伐,到建興十二年秋病死于魏境,六七年之間,與魏作戰(zhàn)七次,除一次為抵御魏軍之外,共主動出擊六次,史稱“六出祁山”。
諸葛亮以中興為務,而六出祁山的目標指向并非漢中,而是隴右。魏延不察諸葛亮的戰(zhàn)略用意,建議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被諸葛亮否決。諸葛亮以隴右為戰(zhàn)略進攻方向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果如魏延建議,進取長安,則首尾不顧,將功虧一簣。況且關中地區(qū)自西京末年開始衰落,中間又遭董卓、李傕兵火,元氣大傷,占領關中,只是給蜀地徒增負擔。而進攻隴右則不同。曹魏集團直到建安二十年才徹底將隴右納入統治范圍,這里地處偏遠,曹魏集團經營不足。而曹魏集團在曹操末期,對諸葛亮執(zhí)政的蜀漢政權比較輕視,將大量軍隊調往對吳前線,也導致隴右兵力不足,形成戰(zhàn)略薄弱點。
隴右一帶,出產馬匹,當地漢胡雜居,民風彪悍。另外,通過隴右,可以打通絲綢之路,控制直達西域乃至羅馬的商路。諸葛亮如果取得隴右,則一方面可以如平定南中一般獲得戰(zhàn)略物資、驍勇戰(zhàn)士,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控制商路開辟財路,進一步增強蜀漢政權的經濟實力。此外,若隴右掌握在蜀漢手中,則三國鼎立局勢將為之一變,形成類似南北朝后期北周對北齊、南陳的局勢,天下歸漢,實現漢室復興指日可待?;谏鲜鼋洕⒄魏蛻?zhàn)略的考慮,北伐的重點一定要在隴右而非關中。
諸葛亮北伐,對曹魏形成了巨大的戰(zhàn)略威懾。雖然到諸葛亮去世,蜀漢也為能改變自己的地緣政治布局,但北伐的意義依舊重大。一方面,北伐鍛煉了蜀漢的軍事力量,引進了一些人才,來彌補蜀中人才不足,特別是生于北方,心向統一的人才的不足,對維持蜀漢政權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可以說是“以攻為守”。另一方面,諸葛亮及其后蜀漢統治者在漢中軍屯,發(fā)展了漢中經濟,也刺激以司馬懿、鄧艾為代表的曹魏軍功集團在關中吞并,發(fā)展了關中經濟。諸葛亮去世后,曹魏壓力驟然減輕,統治集團開始放縱享樂,客觀上也幫助了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最后取得曹魏政權,進而完成三分歸一的歷史任務。
諸葛亮北伐不成,一方面是因為蜀漢國力有限,在北伐期間,多次出現因為斷糧或者雙方相持不下而被迫撤退的情況,后期由于漢中軍屯作用發(fā)揮出來和木牛流馬的使用這方面問題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則是遇到了絕世對手、三國時期另外一個大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司馬懿整體而言,對諸葛亮的進攻,保持相當的克制,力圖通過將軍事斗爭轉化為綜合國力競爭來化解蜀國的兵鋒,而這種策略也是成功的。
在和諸葛亮北伐軍的對抗中,司馬懿也注意發(fā)展關中地區(qū)的軍屯事業(yè),充實軍資。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后,司馬懿上表:
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實。
具體經辦人則是司馬懿的弟弟度支尚書司馬孚,司馬家人才濟濟可見一斑。史載:
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習戰(zhàn)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余,待賊有備矣。
司馬懿的軍屯,上承曹操,并借鑒了諸葛亮在漢中軍屯的經驗,從這一點說,司馬懿是曹操、諸葛亮這兩個三國一流政治家的好學生。諸葛亮去世兩年后的魏青龍三年,關東饑饉,司馬懿調運五百萬斛粟輸京師雒陽,以資救濟??梢娝抉R懿關中軍屯,取得的經濟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的過程中去世,享年五十四歲。這個壽命,既短于在亂世中掙扎過的曹操、劉備,也短于孫權、司馬懿。諸葛亮死后,蜀漢的北伐戛然而止,內部主和派掌握政權。從此,蜀漢政權日趨保守,喪失了利用曹魏內亂而進行統一戰(zhàn)爭的最好戰(zhàn)略機遇期。而等到姜維這一諸葛亮北伐引入的主戰(zhàn)派、統一派人才掌握實權的時候,曹魏已經在司馬家的勵精圖治下迅速壯大,蜀漢再無回天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