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現(xiàn)代人的生活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性,生活并不是孤立的,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溝通的好壞不僅是你能否達到自己要表達的訴求,還關系到別人對你的評判和下次溝通的順暢與否埋下伏筆。
書里有一個小實驗對我的震撼還是很大的,假如你不說話會死嗎,會的,其實這里的說話更進一步的理解就是與別人的溝通。人需要溝通,溝通質(zhì)量的好壞需要藝術,《溝通的藝術》讓你get到溝通的技能。
我們?yōu)槭裁幢仨氁獪贤兀渴紫龋诵睦韺用妫瑴贤ㄟ€可以滿足我們的生理需求。溝通模式并不是一方對另一方傳遞信息的單向模式,它是一個雙向的交流過程。雙方都是“溝通者”,幾乎同時在傳送和接受信息。因為溝通并非僅僅指說話這件事情,人們表現(xiàn)出的非口語的線索也傳遞了信息,比如表情、手勢、姿勢、聲調(diào)等。
學術界對于溝通有多種定義方法,本書比較常用的是以“溝通的品質(zhì)”來劃分的方法。這種方法認為,兩人交流有時表現(xiàn)出非私人化的性質(zhì),有時又具有私人化的性質(zhì)。品質(zhì)性的定義主張,溝通只有在一方將另一方視為獨一無二的個體,且無視溝通發(fā)生的場合和人數(shù)時才叫做人際溝通。而人際溝通的反面便是非個人化的溝通。
舉個例子非私人化的溝通可以更多地理解為公事公辦,這種溝通溝通對象之前可能不認識,也可能認識,但溝通時內(nèi)容可以說是按部就班,私人因素的牽扯比較少,溝通一般比較客氣化。私人化溝通更多的是涉及到私密的溝通,溝通者認識或關系比較密切,這種溝通有時更敏感,情緒化的可能也更大。認清溝通性質(zhì),把握分寸有利于讓溝通更加順利。好比你跟家里人和與商場售貨員兩者的溝通模式肯定是有差別的。
擁有個人化和非個人化的溝通關系都是必要的,而大多數(shù)的溝通關系同時具有這兩個部分。
溝通可以是有目的的也可以是無目的的。人絕對不可能不溝通,溝通行為本身也無法被逆轉(zhuǎn)、無法被復制的。同時,我們在溝通時還要注意幾點容易陷入的困境:
很多時候意思不在字眼里,“醉翁之意不在酒”,意義是被人主動構建出來的;溝通不見得越多越好,溝通過頭也會造成問題;成功的溝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溝通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最后,溝通并非天生的技能,是可以后天訓練的。
溝通能力代表著一個人通過溝通,在某種程度達成個人的目標,并且理想上能維持或者增進關系的能力。在了解了一些理論后,你會進入“覺醒期”,認識到還有這么多好的溝通方法。之后你將進入“笨拙期”,不斷嘗試著去使用這些方法,但有時效果不好,有時略顯尷尬。而一旦技術磨練成熟,你就進入了“熟練期”,與人溝通的時候心里能快速分辨出一些應該使用的技巧并熟練地運用從而達到效果。最后,你將步入“整合期”,達到融會貫通,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我們需要靠四個步驟來有效組織我們的知覺:選擇、組織、詮釋和協(xié)商。
任何有效的溝通,都離不開敏銳的知覺。影響知覺的因素有很多,生理因素、文化背景、社會角色、職業(yè)角色、關系角色等都會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此外,我們的知覺都是有傾向的。
知覺檢核的完整程序包含了以下三個步驟: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列出關于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作澄清。
擁有一顆同理心,溝通可以順暢很多,感同身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溝通成功的開端。同理心意味著我們要把自己設想成他人,去切身感知他人的觀點和情感,進而去真誠地關心他人。很多人容易把同理心和同情心混為一談,同情心是你用自己的觀點來看別人的困境進而產(chǎn)生悲憫之心;相反,同理心是指你用對方的觀點設身處地地思考他的處境進而感同身受。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呈現(xiàn)的看法不一定相同,這是基于觀察者而言,同時也要承認一點,被觀察對象也并非一層不變的,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世界,避免刻板印象。承認世界的多樣性,是避免刻板印象的有效方法。
“自我內(nèi)言”指的是根據(jù)某件事情自己引發(fā)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往往會導致實際的感覺和情緒。自我內(nèi)言外表有時會讓溝通陷入死胡同,只發(fā)泄自己的主觀感慨,不給溝通另一方表達的機會,溝通會變糟糕。正確的做法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的同時,咨詢詢問對方的感受,給對方一個傾訴的機會。
傾聽是指將別人傳遞過來的信息賦予含義的過程,它包含了五個元素:聽到、專注、了解、回應和記憶。有效率的溝通者會很藝術、很有變化地使用傾聽的技巧和反應,隨時考慮性別、文化、場景、對方和自己等因素,并選擇最適合自己風格的方式來做回應。
關系
實際上,溝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建立關系。那么,我們?yōu)槭裁匆㈥P系?“溝通”對一段關系來說,又有什么幫助呢?我們又該如何以溝通來建立、維護和促進一段關系呢?
人們因為各種不同的理由建立人際關系,有些理由和彼此的吸引力有關。人際吸引力可能來自于生理外貌、兩人的相似性、人格特質(zhì)上的互補、相互間的吸引力、能力以及自我信息的袒露、接近和報酬等。關系確立后也要學會經(jīng)營,有時因為一些疏忽,關系會出現(xiàn)隔閡,那么道歉修復就應運而生了。越界者在道歉時要遵循三個要素:明確地承認自己的越界行為是不當?shù)摹⒑苷\懇地道歉、某種形式的補償。
親密感是人際關系中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表達親密感也是溝通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人際關系的親密感有四個維度:生理的、理性的、情緒的和活動的分享。信息時代發(fā)達的今天,個人信息被袒露的方式有很多,簡單的比如每天發(fā)朋友圈各種曬各種抱怨,相信每天刷朋友圈成了大伙一個常有的生活細節(jié),然在刷朋友圈的時候你是默默的飄過的那一個還是會點贊留言甚至打賞的那個人呢。也許你很反感各種點贊和評論,但這恰恰是你表達和維持親密感的一種方法。
整本書下來除了對什么是溝通、怎樣更好地溝通、如何維持關系、修復關系等方面做理論式的闡述,還有一些例子的引入,讀起來還算輕松。溝通無處不在,怎樣更好地溝通,有藝術的溝通讓溝通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