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學霸貓的文章《縱然我們都只是微小的星辰,卻仍有能力造出浩瀚星空 -- 致忠于自我的寫作》,感觸很深,忍不住提筆寫了些字。
我也曾經是一個《幻城》迷。
當我第一次在書店里看到《幻城》時,只是覺得封面很特別,就拿起來翻了下,沒想到立即被吸引住了:原來文字也可以這么美,連人名都可以起得那么有意境!那時郭敬明還沒有紅,我完全是出于內心喜悅而非社會的追捧而喜歡他的。
現在想起來,《幻城》和《哈利波特》并列,是我15歲以前影響我最深的兩本書。這兩個架空的世界,遠遠比什么縮寫版童話來得更恢弘、更美妙,以至于后來我把曾經很喜歡的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全扔了。
有趣的是,初見《哈》也是差不多的故事。那時我才小學。我還記得是某次期末考試得了全班第一,媽媽說可以獎勵我一本書。我就去書店里轉了一圈。還記得當時“冒險小虎隊”童書系列非常火,遠遠看過去,滿滿幾排都是它們色彩鮮艷的封面。在角落里發現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就像個其貌不揚的孩子,獨自在墻角蹲著,然后就被我撿到了。又過了幾個月我在書店里買到最新出的第2集,才知道原來自己買的第一本是盜版的,正版書是淡黃色的防近視紙!又過了一段時間,《哈》在國內開始被人熟知,拍了電影后更是大火。那時,自己甚至還為此感到憋屈,覺得原來自己獨占的寶貝一下子被無數人發現了,就跟現在某些小眾民謠歌手變主流了其粉絲也開始酸爽的心理差不多吧。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的確會自知或不自知地受到他人及社會文化的影響,越來越追求高效和理性,也變得越來越趨同、功利和無趣;越來越怯懦,不敢大聲說自己很喜歡幻城,害怕成為異類。但其實,小時候的我們是多么的豐富多彩、千人千面!你喜歡背唐詩,我喜歡抄幻城,他喜歡看漫畫,哦,對了,我小學時還很喜歡收集《廣州日報》上的樓盤廣告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獨占、或與最親密的小伙伴分享。可長大之后呢?我們能分得清,哪本書不是自己跟了羅胖子囫圇吞棗看的?哪個仁波切不是跟著姐妹們湊熱鬧去聽的?
最后引用《一代宗師》里的兩句話:1.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2.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寫作,就是一個追尋初心的旅程,而初心終將把我們引至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