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里回憶吧,那個曾經(jīng)坐在我前桌的男生。
高三,年級重新分班,應該說是機緣巧合吧,和他分到同一個班,很幸運。
而這種幸運所依附的是有一個多事的班主任。
每次月考結(jié)束,班主任都會根據(jù)此次月考成績重新安排座位,成績好的同學坐最好的位置,就是最中間,一般的就坐兩邊,在這個班里吊車尾的就坐最后,無論男女,無論高矮胖瘦,就此標準。對于這樣的行為,我不知道是他本身思維的走向,亦或是他曾經(jīng)接觸并深以為此的價值判斷。
他是一個十足的學霸,怎么說呢,就像大多數(shù)人嫉妒的那樣,上課自我陶醉,考試照樣前幾。看小說,打游戲,甚至談戀愛一樣不誤。
老師們也出奇的喜歡他,成績好人聰明會幽默,能和老師交流答題方案…盡管他也干了成績不好的學生干的事,但在“成績就是王道”這句真理的大背景下,who cares.
第一次月考結(jié)束,我的座位排在了他后面。于是他就經(jīng)常找我說話。很隨意的,但也很舒服。他總能逗我笑,有時候一本正經(jīng)的胡說八道,很可愛。
他會給我看他寫的文章,偶爾幾首很古風的小詩,截然不同的風格,卻帶著慣有的氣息。會給我看他的摘錄本,里面都是他原創(chuàng)的或者認為比較好的句子。當然他也不介意我摘錄。每次月考結(jié)束后給我看他的答卷作文,文筆細膩,字很清秀。
給我聽他mp4里的歌曲,晚自習下課兩個人站在走廊上,一人一個耳機分享著同一個世界。別的同學在教室或走廊上喧鬧,我們兩個,靜靜地享受高壓之下難得的放松。
后來,又一次月考,我們又意外的安排在一起,同樣的位置,只不過旁邊的人換了。我們一如往常,同時熟悉新同桌。
高中似乎是物質(zhì)和精神最高度結(jié)合的時期,每周我們都會從家里帶著水果零食到學校和周圍的同學一起分享。因為我們沒有水果刀而他有,每次要切水果的時候都會喊他,他順勢拿走兩塊,一塊自己吃,一塊拿給我。每次他帶了蘋果或者梨都會拿一個給我,而且是削好皮的到手就可以吃。
我是走讀生,每天晚上回家住,他因為懶,不想早起和同學搶食堂,就拜托我?guī)退趯W校門口的攤子上帶早飯。就這樣帶了一年。
慢慢的不知不覺,我好像對他的感覺有了點微妙的變化,但是我沒有說,整個高三都把這份感情藏在心里。平日里還是一樣說說話相互調(diào)侃。
而我也不知道他內(nèi)心的想法,當時有幾個同學八卦開我倆的玩笑,他聽見了就只是笑了笑,沒有別的話。而我也就稍稍反駁幾句,畢竟大家都想在枯燥乏味的題海之外找點樂子。
并且很奇怪的是,第一個學期換了幾次位置我們都沒有分開過,同樣的位置,同樣的順序。唯一不同的,是我的感情。
第二學期,我們的座位終于分開了。
關(guān)系當然沒有往常親密,不能隨時轉(zhuǎn)過身聽他說話,不能分享一些愉快的事,哪怕有時候突然想說點什么,等到下課也就因為別的事而忘記。
?偶爾我們也會在走廊上聊幾句,但是畢竟離高考不遠,大家也都盡心做最后的努力。那個年紀的我們啊,渺小而偉大,有著將所有疲憊都拋卻了的斗志。
無盡的題測練習,無盡的模擬考試,能一心兩用的人實在太少??稍嚲砩系念}目只要他想到更簡便的方法,他都會跑過來和我講他的思路,可惜有時候我并不知道他的腦回路是怎么樣子的,但是會莫名的很享受這個過程。
高考過后,所有的平淡與起伏以四張試卷下了定論,那些一起哭過笑過的人,有多少成為了記憶中的模樣?
大學,他第一批我第二批,陰差陽錯的在同一個城市。填志愿的時候根本沒想過一定要去他在的城市,但是結(jié)果出來后連自己也感到意外。
那天晚上,我略帶欣喜又緊張的撥通了他的電話。當我告訴他我也要去那座城市,并且離他的學校不遠,他在那頭平靜的回我:
?“好啊,我可以帶你去看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