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越位,事事包辦
孩子未來的路將走不遠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這世上有兩件事是毋庸置疑的,第一件事,大部分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第二件事,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傾注了父母無盡的愛與期盼。
父母愛孩子無可厚非,但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正確教育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父母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常常喜歡“越位”,喜歡事無巨細地包辦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
可是這樣細心又辛苦的愛,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13歲的“湖南神童”魏永康以總分602分考進湘潭大學物理系,成為當時湖南省年齡最小的大學生,17歲時便考上了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
按理來說,他的前途本是一片光明,但卻在20歲是被中科院勸退。原因,竟然是生活不能自理。
原來,魏永康的母親認為孩子只有一心一意讀書才有出息,于是事事包辦,從不放手讓孩子獨立。
給孩子洗衣服、端飯、洗臉,甚至為了讓孩子在吃飯時不耽誤看書,還親自給他喂飯。
從小學到大學,魏永康的生活一直都是母親一手包辦。
然而,離開了母親后的魏永康,卻幾乎無法料理自己的生活,不會洗衣服,生活邋遢,大冬天的時候,還經常穿著拖鞋和一件單衣就出門閑逛。
被退學后,魏永康幾近崩潰,母親也十分悔恨,后悔自己當初不應該什么都不讓他做,后悔放手讓孩子獨立。
父母喜歡越位,不放手讓孩子獨立,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孩子什么都不會干,也不認為應該自己來干。
久而久之,孩子獨立性差,經受不起一點風浪,成了一個巨嬰。
養育孩子這件事,過程錯了,結果就一定錯。
父母愛子,當為之計深遠。
科學家張亞勤在寫給母親的信《放飛的愛》中,他這樣說道:
“世上有一種愛,叫“放飛”。母親對我的愛就屬于這種。
她不會把我捧在手心,許多事情總讓我親自去做,還說:學會獨立,才能放飛。
謝謝母親,謝謝您!在四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上,是您教我學習、自立、自信、自強;是您教我怎樣
做人;是您教我如何在航行中搏擊風浪;是您的放手,讓我一次又一次的高飛。”
所以,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從小就要正確引導,萬萬不可“越位”,事事包辦,該走的路,讓孩子自己走。
只有這樣,孩子才飛得高,飛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