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意去騎了下當今大火的共享單車,感覺著實方便,隨停隨放,不用專門找停車點停車,騎行舒適度也不錯。城內交通,使用它完全沒問題。而最令我驚訝的是,騎了兩趟下來竟一分錢沒花,這不由得讓我思考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呢?它是怎么實現回本盈利的呢?
而這種新興出行模式的出現又會損害誰的利益呢?對于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出租車,與共享單車相比,出租車不僅車費較為昂貴,在高峰時段打車也是一個問題。而共享單車費用相當低,以我今天的經歷來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忽略不計。隨騎隨停,同時也鍛煉了身體。另外,共享單車的出現對市內公交車、滴滴打車、人力三輪車、各類黑車也有一定的影響。沒辦法,新事物的產生定會對舊事物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損害舊事物的原有利益。
那么,今天來說說,有這么多好處的共享單車到底是怎么實現盈利的呢?在騎行過程中,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而我絞盡腦汁,盡力想出了幾個點:
一是用戶超時所付的車費。共享單車是為“地鐵最后一公里”而生,所以大多數用戶的騎行時間不會超過1小時甚至半小時,就算超時收費也是極低的,低至幾毛多則1元。而這部分的收入,攤到自行車的購買成本、維護成本及折損報廢上就太微不足道了,能扯平以上成本都很難的。這么看來,共享單車不就一本賠本買賣了嗎?別急,我還想到以下兩個更好的盈利點。
二是用戶的出行數據。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一個人的出行數據包含了很多東西:你住在哪里、在哪里工作、每天途徑哪些地點、在哪些地點短暫停留過等等,從而分析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等個人行為特征。共享單車公司再把手里這大量的數據賣給廣告商,以實現超精準的廣告投放。不就能實現很好的利潤了嗎!
大數據是非常有力度的!一個人的數據或許算不了什么,但是一群人,特別是涉及到一個國家整個國民的出行數據時,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重要地位,所以當年蘋果手機后臺跟蹤用戶出行數據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三是用戶押金的再投資。市面上大多數共享單車會要求99-299不等的押金,就我在網上所查的信息,截至2017年五月底各共享單車平臺注冊用戶累計超一億人次。假設用戶的押金放在賬戶半年不取,那么市面上有近200億資金儲備。這么多熱錢不拿去投資可惜了,年化就算只有5%,那么一年下來這項收益也是相當可觀的。這種空手套白狼的玩法,其實是典型的金融投資,無論銀行、保險、證券基金都是這么玩,而且風險很低。
所以,綜上所述共享單車行業還是有利可圖的,具體就看各商家的操作手段了!
以上是我對共享單車盈利可行性的一點淺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