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
文/莊晉玲
一日,我到吉水中學贈送書籍,回來的時候,校長回贈了一本《吉水中學校志》。校長說,你是這個學校畢業的,回去翻翻看,或許能夠找到什么東西。
得到一本校志,我如獲至寶。我一頁一頁仔細查找,終于看到了我的那個班——吉水中學1985屆5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在那一頁,全班74個同學以及班主任廖老師的名字赫然在目。我一個一個數著,認真核對名字,不錯,真的是74個。可是,如果要真的說出每一個人來,卻又有了熟悉中的陌生,這些曾經朝夕相處的人,現在看來似乎有點久遠,有點模糊。三十年,恍若隔世。班主任廖老師已經作古,班上74個同學,如今也已不再齊全,有幾個早已遠離我們而去。剩下的,還有六十幾個,分布在天南地北,即使要見上一面,也已經不容易。
往事如煙。三十年了,同學,你還好嗎?
面對著一個個老同學的名字,我心里在呼喚。
1
高一結束,學校要進行文理科分班。原來全年級五個班,現在要重新拆分,一文四理。開始,我的名字不在文科班。我找班主任易老師協商,因為我感到我的語文成績還是比較好的,應該學文。老師協商的結果,我如愿以償。
這是個新成立的班級,一切都從頭開始,一切都還是陌生的。
我一進教室,就看見高一的同班同學新保端坐在位子上。看見我,他滿臉高興:我們又在一起了。
新保,同學叫他“門哥”。高高的個子,修長的臉盤,顯得秀氣而文雅。他一口楓江話,說話慢條斯理,喜歡講“門你楓子江,汽車拖洋船”的故事,于是,在同學中間就有了“門哥”這個雅號。據他說,楓子江有條同江河,與贛江相接。河里船多,春天水滿的時候,白帆點點,汽笛聲聲。到了枯水期,航船無法行駛,要動用汽車拖船才能渡過淺灘。可是,我沒有親眼見到過這種汽車拖洋船的盛況,我只見過汽車坐洋船的壯舉。小時候去烏江玩,要經過恩江,恩江那時候沒有大橋,從白沙開往吉水的汽車,都是要坐船過江的。這種經歷,我還感受過好幾回。四五輛汽車擠在一艘洋船上,還有拖拉機、大板車、以及耕牛和人群,滿滿一船,從河的東岸渡到西岸,其場面夠壯觀了。至于“汽車拖洋船”,我是第一次聽到,從沒經歷過。總想見識一下,卻沒有機會。“門哥”一門心思讀書,又是寫作業,又是背課文,我想請他帶路去看看汽車拖洋船的風光,可終于沒有成行。
門哥官運不錯,很快就被選為副班長,我則是生活委員。生活委員,顧名思義,就是保障日常生活的。可是,我家最窮,生活最差。當生活委員,也就是安排掃地擦黑板,還有就是分配同學端飯盒。新保副班長,專司點名填寫班務日志,比我還輕松。
班上其他幾個干部:班長火平,支書信齊,學習委員曉新……他們原來和我不是一個班,熟悉程度還不高,需要慢慢磨合。
2
很快,大家就領教到了信齊書記的厲害。
那天,團支書信齊帶著幾張團報進了教室,向全班宣布:根據學校團委指示,我們班必須完成團報的訂購任務x份,平均每個人出錢y元。這是任務,必須毫無折扣地完成!
我的媽呀!我一個月生活費才五六塊錢,哪里有錢訂報?我心里直打鼓。其他同學也在抗議:我們連課外書都不舍得買,還訂啥報紙,真是的。
有樣沒樣看世上,大家都不愿帶這個頭。一周之后,訂報數量還是個鴨蛋。
信齊大約在團委挨了批評,他漲紅著臉,急速走進教室,站在講臺前大喊:大家都這么不配合?其他班都完成了訂報任務,就我們班,一點動靜都沒有。怎么辦?要么我辭職,要么大家退團?我不信我們文科班就這么不行!
他的一陣炮轟,還真的管用。信齊自己帶頭先交,幾個班干部也陸陸續續交了錢。我一咬牙,從僅有的幾元生活費里克扣五角錢交上。別看這五角錢,那時候,我每一餐最多才五分錢。交去五角錢,我又得多吃一個星期的醬油拌飯了。
其他同學也緊跟著交錢,特別是縣城幾個條件較好的,交得比我們還多。結果,比預計還多訂了兩份報紙。
期末,學校評選優秀團支部,我們班爭了一回臉。從此,信齊書記每次進教室,都是春風得意,眼睛瞇成一條線。
那時候,我只記得信齊住在贛江邊的老街上,新譜、文龍、洪仔、一平等幾個常去和他混。他有一輛嶄新的自行車,每天天蒙蒙亮,他就騎車出去鍛煉,可把我們眼饞壞了。那個年代,能有輛自行車,就像今天奔馳寶馬一樣不簡單。我和門哥、年根幾個也早早起來,參加長跑,從中學大門出發,沿著主街道直到十字路口,然后,順著105國道,經過吉水師范,再往回。一圈下來,要幾十分鐘。偶爾,還可以看見信齊書記騎著那輛嶄新的自行車一溜煙從我們身邊飛過,往吉水墨潭方向絕塵而去。望著他的背影,我們除了羨慕,就是接著不斷地跑,一直跑回學校。
3
生活委員果然不好當。最麻煩的,就是飯盒老是被偷,經常有人沒飯吃。別說解決別人的生活,就連自己也時常餓肚子。
一天早飯后,我的廣東老鄉金倫愁眉苦臉,好像碰到了什么困難。
一問,原來是飯盒又被人給偷了,早上沒有吃飯。
我還是老規矩,去老師那里報告。結果呢?不外乎又是被告知以后要小心點,班上要派出同學守護飯盒等等,其他的,等于沒說。
其實,偷飯盒的事已經發生過多次。有些調皮的,自己被偷了,他就也拿別人的,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惡性循環,連保衛處的人也毫無辦法。最后,總是老實人吃虧。
在我們班,一共兩個廣東人,一個是我,一個是金倫。他沒飯吃,我也非常著急。可是,我這生活委員要解決飯盒被偷的難題,根本沒有可能。于是,想到一個辦法,我們兩人共用一個飯盒,如果這個被偷,就用另一個。
我找來鐵釘,在飯盒蓋和飯盒邊上,深深地刺上姓名。甚至還找了點紅漆涂上,非常醒目。武松犯了罪,被刺臉發配,可我這飯盒無緣無故,也是被刺得渾身傷痕。想想這漂亮的飯盒,居然被弄得疤痕累累,心里就不舒服。可是,為了能吃上飯,也只好忍痛。
這下,總不會再被偷走了吧?我想,看到這疤痕累累的飯盒,也不會有人要的。
每次去端飯,看見我的飯盒靜悄悄呆在飯架子上,我心里就有點得意。看來,我的辦法還很奏效。我和金倫輪流著去端飯,回到寢室再分。有飯吃,懸空的心總算踏實下來。
一個月后的某個中午,我去端飯。蒸飯架子又是空空如也,把全校飯架都找遍,連飯盒影子都沒有。
我的飯盒呢?我那個渾身傷疤的飯盒哪里去了?
這下,挨餓就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了。
看我滿臉沮喪,門哥、年根、武梓、何林、文龍等同寢室的同學,你分一點,我給一點,湊了些飯給我們兩個,總算對付了一餐。
可惡的偷飯賊!大家都在詛咒。
后來的蹲守,真的抓到過一個偷飯的。他還是個孩子,骨瘦如柴,甚至只有一層皮掛在身上,大家雖然氣憤憤,卻又不忍對他下手。最后,金倫說,算了吧,他也怪可憐的,饒他這一回吧。說罷,還分了點飯給他。那孩子千恩萬謝,走了。班上幾個同學,看到丟飯盒最多的金倫竟如此寬容,欽佩之情溢于言表。
4
身上的錢越來越少。
我已經吃了一個星期的醬油拌飯,又吃了幾天什錦菜,快有十天沒有見到油味了。實在吃膩了,必須得吃點熱菜。
課間十分鐘,我就到食堂偵查,中午最便宜的是五分錢的大白菜,正合我意。
廚房里,炒菜師傅打著赤膊,渾身大汗。他用手往臉上一摸,擦一把汗,往身邊一甩,接著拿起鍋鏟攪拌。鍋鏟把就像我父親鋤地的鋤頭把,又粗又長,還閃著油光。炒菜鍋就像一個大鐵池,又大又圓又深。師傅一鏟下去,使出渾身解數,猛地一攪,把滿鍋菜攪個底朝天。
快要出鍋的時候,他往湯水里撒了點浮油,看起來閃閃發亮。
我已經聞到了菜油的味道。嗯,很多天沒有聞到這味道了,香呀!
中午就吃這大白菜!我忍不住直咽口水。
下了課,我趕緊排隊打菜。剛回到寢室門口,就好像聽到我父親的聲音。金倫說,你老爸來了,好像送了什么東西來,快去看看。
寢室里,父親打開了一個包裹,里面是一個玻璃瓶。瓶子不大,里面好像裝了一些什么菜。
“看看我給你帶來了什么?”父親滿心歡喜,“你看看。”一邊說,一邊取出玻璃瓶子。
哇!是臘鴨子炒辣椒。這是我最愛的美味!這可是只有過年才有的佳肴哦。
父親說,家里就這么一點了,你媽炒了叫給你帶來。他邊說,邊揭開蓋子。頓時,一陣臘鴨的香味彌漫整個寢室。同學們早聞到了,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了我。
“就這一點了,你要節約點,多吃幾餐。”父親湊過來對著我悄悄說,生怕別人聽見似的。
“嗯,我知道了。”我把瓶子拿過來,聞了聞,香呀!
我小心地把筷子伸進玻璃瓶,夾了一塊臘鴨放在飯碗里,輕輕咬一口,香中帶著辣味,非常可口。抬頭看看,寢室的幾個同學正往這邊探,臉上露出了羨慕神色。
獨享美味是不行的。我們班的規矩,有福同享。
“門哥,年根,金倫……全都過來,嘗嘗我家臘鴨的味道。”生活委員一聲招呼,大家也毫不客氣,伸長筷子,一人一塊。轉眼間,玻璃瓶就見了底。媽媽做的臘鴨,味道就是香!
父親微笑著點點頭:你們這些同學,不錯,不錯!
我非常感激地望著父親:嘿嘿,我們寢室平時都是這樣過日子的。
從內心講,我真的感謝我的父親,他讓我真正當了一回名副其實的生活委員。
5
周末又到了。許多同學急著往家趕,而我,考慮到路途較遠,往來車費需要2塊多,為了省錢,只好自己呆在教室寫作業。
周末的校園非常安靜。我想,寫完作業,到外面隨便吃點什么,然后往被子里一鉆,也就打發過去了。
作業做到一半,教室外有人在喊:莊晉玲,別寫作業了,我媽叫你去我家里。
抬頭看時,卻是同桌春如。他把自行車一放,便旋風般進了教室。他幫我把書本收起,拉起我就走。看來,這個周末又要去他家做客了。
在我們班,住在縣城的同學有好多個:春如、倭寇、老三、海斌、江琳、玲冬、小錦等,他們常邀請我們這些鄉下來的同學去家里做客。去了,就要打擾人家,實在不好意思。春如是我的同桌,更是經常帶我去家里玩,而每次去,大媽都那樣熱情留我吃飯。說我們是同桌,是兄弟,不可見外,直把我當兒子般看待。我母親說過,家窮,不可欠人情債太多,應當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道理。我一直謹記教誨,不敢忘懷。可是,只要有一段時間沒去,大媽就會讓他兒子來叫我,讓我不知該如何推辭才好。
春如家住在手工業局院子里。見我來了,大媽高興得什么似的,又是做飯,又是倒水。還不斷詢問我為何這段時間沒有去家里,她還以為我和她兒子鬧別扭了呢。其實,我們哥兩個好著呢,哪能有別扭?但我又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只是說,以后周末一定常來。
晚上,大媽還特意為我攤了一張床鋪,留我在家里住。睡在暖烘烘被窩里,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么。理智告訴我,這是同學的家,大媽這天大的恩情,我只怕一輩子也無法報答。想到我媽說過的話,又想想大媽對我的好,一夜難眠。
那時候,我們這些鄉下來的窮同學,真的受到城里同學的不少關照。他們不僅是家境條件較好,尤其是他們有一顆善良的心,正是這顆善心,讓我們這個班團結成一家人。
6
很久沒有理發了。不知是遺忘,還是有意作長發秀,頭發亂蓬蓬,就如一堆茅草,也沒去剪短。整個寢室的男同學,似乎準備做鞭子軍了。
“你們真的那么窮?連理發的錢都沒有?”老師看不過去,關心道,“看看你們,頭發長得像個賊樣,也不會整理一下。”
我們羞得紅了臉。的確,頭發長,難看,可理發要花錢,也是事實。
“武梓,你不是有個理發箱嗎?”一個同學提議道,“何不到寢室為大家弄弄?也可展示一下你的手藝。”
身材高大結實的武梓,是我們的勞動委員。據說,他在烏江讀初中的時候,就參加過學生服務隊,專門幫同學理發。聽說他還拜過師傅呢。
不過,人家現在讀高中了,還會理發嗎?
“如果大家要,那我下個禮拜就把家伙帶過來吧。”武梓有點臉紅,“我把家伙帶來,你們也要學哦,我怕一個人忙不過來。”
果真,一個星期天,他專門回家去拿理發箱。
打開他的八寶箱:剪刀、梳子、磨刀石、推剪、擦皮、披布……理發的工具樣樣不少。
果然是拜過師傅的,手藝就是不一般。
他讓我們坐端正,然后手拿推剪,細心地剃。長的,剪短,參差不齊的,剪平。刮胡,修面……他動作非常輕,非常嫻熟。
一個結束,另一個接著繼續。
我們在一旁,看著,揣摩著,也躍躍欲試。
新譜、世優干脆拿起剪刀直接剪。反正要求不高,把過于濃密的頭發碎剪下來,只要相對整齊就行。
有人帶了頭,干脆大家一起上,你幫我,我幫你,斷發飛揚,整個寢室變成了理發店,我們個個都成了理發師。
7
“哈哈,大家快來看,看看他們理的頭。”我們剛剛走到教室門口,眼尖的燕子就指著我們的頭哈哈大笑。
我們幾個被笑得莫名其妙。有女同學拿來鏡子一照:頭發理得長的長,短的短,鬢角也沒有剪平,而有的卻剪到頭皮處了,就像“狗咬的芋頭”一般。
燕子的笑聲,引來班上美女們的圍觀。我們班的女孩子個個愛美,冬青前衛,一頭波浪卷發;中華新潮,滿頭云發如瀑;柳柳玲東學生發,顯出少女的清純;江琳是學校文藝骨干,打扮得更是靚麗……我們班的女同學,哪個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和她們相比,我們這些男生落差也實在太大了。我們這些速成班的理發師,手藝太次,理出的發連自己都不忍看,也難怪這些愛美的女孩子忍俊不禁。
卻說這燕子,可是我們班的女杰。她歷來是做事風風火火,說話也快人快語。或許,她投女胎本身就是個誤會。她最拿手的一套功夫就是旋風腿,抬腿一陣風,每次進教室,教室門都要對她哭幾聲。只要大家聽見“哐當”一聲,就知道,燕子飛進來了。
有那么一回,燕子前腳進教室,便來個倒旋風,門“哐當”一下向后閃去。剛好語文老師也要進教室,突然閃來的門差點就碰到他的鼻子。幸好老師躲得快,要不就鼻血洗面了。燕子早嚇得躲在一側,大氣不敢喘,只等老師的發落。還好,老師溫文爾雅,素以脾氣好見稱。他只是微微一笑,抄著八都口音的普通話道:“急啥呢?看你心急火燎的。以后記得關門輕一點。”接著就上他的課。自此,這只會飛的燕子也很淑女起來,盡管仍然走路一陣風,可教室門再也不會受苦了。
這次,看見我們奇形怪狀的頭發,小燕子實在是忍不住,不能怪她。大師傅武梓沒有把徒弟教好,有點難為情:“都是你們太心急,還沒有學會走就想跑,結果鬧出了笑話。”
好在都是一個班的同學,笑笑鬧鬧也就過去了。后來,我們的理發技術在武梓的指導下,逐步精進,一直到畢業,我們都沒有再進理發店理發。
8
卻說當時班上有兩位力士,一個是理發師傅武梓,另一個是小品先生倭寇。
學校晚自習通常九點半就結束了,武梓還要邀我再加班,復習鞏固白天學過的知識。尤其是歷史地理,特別難記。于是,想了一個辦法,我們兩個到吉水中學大禮堂借光看書。不要說懸梁刺股,最少也算得上“鑿壁借光”的現代版吧。
十點多了,我們還一個問一個答,互相考對方。我們的規則是,我提問,對方回答,然后對方提問,我回答。多數問題是歷史地理必考的課本知識。回答錯誤,則罰舉水泥磚。那水泥磚可沉了,我舉一兩下就吃不消,如果我輸了,寧愿改罰洗碗掃地。可武梓膀大腰圓,天生神力,就像托塔李天王再世,幾十斤的水泥磚在他手上就好玩一樣。只見他手托水泥磚,猛喝一聲“起”,真是“力拔山兮氣蓋世”,接著就“一、二、三……十……二十……三十五……”每次罰他,他都遠遠超額完成,直把我數累了,他才把水泥磚輕輕往旁邊一扔,順手擦幾下汗。我個子瘦小,營養不良,可沒有這份力氣,只好每次先做好充分準備,提前記住知識點,免得挨罰受累自己難過。
這樣的加班加點,武梓兄學習成績進步了多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的體格比過去更加強壯了。
再說另一個力士倭寇,他屬于何灼強一類的選手。腿短臂粗,底盤沉穩,就是個舉重運動員的料。
學校有一副舉重杠鈴,他經常去練,“一二三,起!”“再加!”,“一二三,起!”“再加!”,增加了幾次重量,他都能夠輕易舉起。我看著有趣,也想去試試,不好意思,鼓足了勁,就是起不來,即使偶爾起來了,很快就跌坐在地上了。燕國、肖風、黃曄等幾個人高馬大的同學看倭寇這矮個子都能舉起這么重的杠鈴,心里甚是不服,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可是,海拔高,底盤自然不穩。他們手是可以舉,但身子站不起來,只見搖搖晃晃,“哎喲”一聲,幸好杠鈴沒有砸到腳。
“這不是你們練的。”倭寇過來支開大家,“你們海拔太高了,怎么能練這個?”
“是呀,人家外號倭寇,不就是因為矮嗎?”有人和他磨牙,可倭寇天性寬厚,一點都不以為意。
倭寇聰明,卻喜歡一只手抓幾條魚。這舉重事業還沒有完成,學校組建航模隊,他又被搞航模的老師給看中了。
在吉水中學門口的人民廣場,經常可以看見一支航模隊在試飛,航模機在天空嗡嗡叫,隊員們則在下面努力控制。其中那個矮而健壯的,就是我們班的倭寇了。我有時候很想不通,他為什么不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學習上,而喜歡玩這些東西?
聽說,玩航模也可以像讀大學一樣,考進國家隊,然后國家會發工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不止一次問過這個問題。后來,我讀大學了,他也果真進入到市里航模學校。因為在同一個城市,我還曾多次利用周末去他的學校看航模比賽。滿天的航模機,一架接著一架,嗡嗡地叫著,非常壯觀。航模機飛得很高很遠,有些漸漸不受控制,或者失去了動力,掛在高樹上,掉進別人的田里,甚至掉進了贛江。
比賽獲獎,是倭寇最為開心,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可是,倭寇終于沒有在航模這個領域再進一步,我的大學還沒有畢業,他就先回到了縣城,又改行從事汽車維修。這一次,他不是在玩,而是以此來謀生了。當然,此是后話,暫且不表。
9
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來學校開文藝晚會的決定,我們可以在繁忙的學習中得到些喘息。
這是個文藝剛剛起步的年代。平時,我們最大的娛樂就是偷著去看一兩場電影,《戴手銬的旅客》、《赤橙黃綠青藍紫》、《人到中年》、《牧馬人》等等,有的片子還看過多次。84年,路遙原著、吳天明導演的《人生》上映,曾經風靡一時。高加林的人生命運,劉巧珍的癡心愛情,曾讓多少人為之苦苦思索。同時期,電視劇《霍元甲》、《再向虎山行》則掀起一股武俠風,許多年輕人如癡如醉,一早起來也“嚯嚯”幾聲。一時之間,大街小巷的男男女女,不是談人生,就是練迷蹤拳,似乎也只有這樣,才算跟上了時代步伐。
可是,我們老師管理歷來比較嚴,除了信齊、新譜、洪仔等幾個常借機偷著溜出去看電影電視,其他同學多數較老實,留在教室看書寫作業。這其中的新譜,他是班上最為天才的一個,雖然時常混出去玩耍,也不見他如何用功復習,可每次考試總是特好,難怪外號“彩精”。他經常鉆吉水老街,或者看電影電視,或者打牌玩耍,可最后居然還修成正果,以致全班不得不佩服,還是“彩精”這小子行!
要說,我們班文藝人才在學校也是出類拔萃的。除了江琳是學校文藝骨干,倭寇和根號二黃金組合也是實力派。辦起文藝晚會來,我們班絕對是學校的一號主力。
晚會已經開場。倭寇怪模怪樣地學著陳佩斯,把根面條吸得幾尺長,左手端碗,右手舉筷,做出的動作非常夸張,不時還擠眉弄眼,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接著,又和根號二來個男女聲二重唱,哥呀妹呀的,一首愛情歌曲,唱得蕩氣回腸。兩個同學,倭寇矮而壯實,中氣十足,根號二小巧玲瓏,聲音清脆甜美。他們一搭配,舞臺頓時生輝。呵呵,絕配!臺下,會唱的也跟著哼幾句,不會唱的,則拍紅了手掌。
壓軸,毫無疑問是學校文藝隊的。她們苦練多時,每有活動,自然要上臺一顯身手。
舞臺那邊,“白天鵝”款款而來,高貴、優雅、靈動。觀眾靜悄悄,都瞪著雙眼,生怕漏看了一個細節。舞臺上,那個婀娜多姿舞蹈者,揮袖、蹬腿、挪腰,一舉一動,一顰一蹙,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牽動著觀眾的心。一曲下來,掌聲便潮水一般,“嘩嘩”不斷。我們班的同學最是積極,大家用最熱烈的掌聲鼓勵自己班上的舞蹈家。
這不是銀幕上的表演,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校園藝術。銀幕離我們太過遙遠,似乎只是一種虛幻,而眼前這個舞臺,是我們身邊的同學在展示她最美的藝術。
江琳剛從舞臺后面出來,班上小錦、柳柳、秋鵑、玉梅、玲東等女同學早就將她簇擁在一起。
學校的文藝晚會,成了我們文科班表演的舞臺。當看到其他理科班的同學把艷羨的目光投向這邊的時候,我們每個同學都像醉了酒。
10
舞臺表演,自然讓人陶醉。可陶醉之后,面臨的還是學習。
我是個窮學生,想買本學習資料,也擠不出經費。只好自己吃點苦,借同學的來抄著做。我的借書基本上是海斌提供的,他老爸是老師,資料多,書籍多,于是也為我提供了方便。我把白紙裝訂成練習本,然后抄寫英語,抄寫數學,做完后交給老師批改。老師改得很認真,幾乎是幫我開了小灶。題目做得多,進步是自然的。數學老師還經常讓我上講臺當小老師,我甚至也因此自我得意過幾回。后來我的職業生涯走上了終身從教之道,不知是不是這時就已經植下了基因?或許是吧。
終于,周末有同學邀我一起組織學習小組,學習地點在江琳家里。
江琳家住在贛江邊老街上的一幢二層樓里。我們穿過幾條弄堂,走過彎彎曲曲的巷道,爬上仄仄的木質樓梯,推開一扇門,便到了。
門哥、老三、速建、小錦……大約有七八個同學,具體還有哪些人,名字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但肯定還有一個我。大家擠坐在江琳家小客廳的沙發上,或者凳子上。客廳飯桌已經收拾得干干凈凈,大家把書和作業本擺上,寫數學、寫英語,或者整理歷史地理知識點。江琳燒了開水,一人一碗。累了,聊會天,渴了,喝口水。有誰碰到難題,就互相指點一下,特別是數學,文科生數學普遍不太好,我有時候能夠發點言,還暗自有點小得意。
臨近中午,住在附近的同學都回家了,江琳把我們這些鄉下來的留下吃飯。燒火、炒菜、蒸飯,她風風火火,手腳麻利,幾乎和教室里那個文靜的女孩判若兩人。一會兒,苦瓜、辣椒、茄子三大碗就端上了桌子。真想不到,一個城里女孩,不僅會跳舞,還會做飯,不簡單。更想不到的是,我們這些鄉下來的窮同學,居然能吃上她做的飯菜。
一頓飯,刻下了深深的同學印記。這個印記,純潔、友愛、樂觀,隨著時光的流逝,愈顯彌足珍貴。
11
又是一個學期,剛說完開學的事,插秧的季節就到了。
班上最為樂觀最為活躍的世優同學這些天有點憂郁,他想請假回家。
原來,他家里剛不久遇到了特殊情況,家里的地沒人種,他不得不回去蒔田。不把田蒔完,別說繼續讀書,就連吃飯都會成問題。班干部開會,組織部分同學前往幫忙。農村出來的,干農活哪個手上沒有幾下子?正是讀書辛苦,想借機調節一下。
世優家在醪橋,距離縣城二十多里,大家借來自行車,互相搭載著,順著105國道馳行。
當我們趕到的時候,他家的親戚也到了。根據分工,拔秧的、挑秧的、蒔田的,各司其職。還真是人多力量大,只一天的功夫,就徹底完工了。
回來的路上,門哥悄悄說,戴老三家里也有幾畝還沒插完,我們幾個明天去看看?
戴老三,大家又叫他省長,身材瘦削、單薄。可能讀書太多的緣故,早早就近視眼了。好幾次,看他離開眼鏡就無法寫字。同學和他開玩笑,就把他的眼鏡藏起來,讓他瞇著眼睛找來找去,而惡作劇者,則躲在一旁偷笑。可他從不惱,嘿嘿幾下,也就當作什么也沒有發生。也正如此,在班上,他的人緣特好。
門哥說去插秧,正合我意。我們幾個三下五除二,就幫著解決了幾坵田。
吃飯的時候,老三看看我們的臉和手臂:你們怎么這么多泡泡?昨晚喂了蚊子?
這下還真的說中了。天氣漸漸變熱,寢室的蚊子多起來了。大約我的血型愛惹蚊子,每個晚上,它們就像轟炸機,在我的頭頂嗡嗡叫,又叮又咬,哪里能睡?特別是,寢室木床還有蟲子,愛咬人,癢癢的,洗澡又不方便,很多同學身上生了痱子,土話叫“葛羅”,又難受又不好意思。
已經好多天了,蚊子鬧,蟲子咬,我們沒辦法入眠。上課的時候,上眼皮和下眼皮直打架,拉都拉不開,洗冷水臉,擦風油精也不管用。
老三說:“我正要找同學幫我復習。現在我姐家里有一間房,就我一個人住。你和門哥愿意來嗎?我們三人一起住,一起復習。”
瞌睡碰上枕頭!小單間,清靜,自由,不正是我們渴望的學習環境嗎?
12
老三他姐家就在吉水中學后面,這是個殷實的人家。二層小樓,磚瓦結構。房子整潔,空氣清新,院子周邊還有菜地,真是居家讀書的好去處。
院子里有一口井,渴了,到井里打涼水,猛灌幾口。晚上睡覺前,還可以洗洗,干凈,清爽。
下了晚課,老三帶路,我和門哥跟在后面,穿過學校后門,經過一家小賣部往左,再拐兩個彎,就到了住地。
三個人,一張床,一張書桌,一盞臺燈。我們把書堆放整齊,然后各自看書。默記單詞,演算數學,分析語文閱讀題,抄寫歷史地理……碰到困難的地方,就幫著指點。每個晚上,幾乎都要十一二點才休息。
房間小,床鋪整潔,我們掛起了蚊帳。蚊子就像轟炸機在外面盤旋,想“轟炸”,卻無法突破我們的防線。有時候,我們還在房間點起草煙,熏得蚊子四處飛散。采取多種措施后,效果明顯改觀,終于可以睡安穩覺了。
門哥個子長,我和老三矮小些,于是,門哥自然成了守門員,他睡邊上,起防衛作用。老三自告奮勇,他要睡內里,或許這樣自由度大些吧。我呢?自然就成了他們兩人的夾心餅干了。開初,還有點吃虧的感覺。可后來,便覺出中間位置的好處了。門哥腿長,睡到半夜就愛卷被子,“呼”地一下,半床被子就到他那里去了。老三一摸,咦,被子沒了。他猛地用手一拉,一扯,然后一個轉身,被子又過來了。有時一晚上他們要扯上好幾回,可不管他們兩個如何轉來轉去,只有我穩坐釣魚船。嘿嘿,還是中間位置最好。
天快亮的時候,不遠處學校清脆悅耳的起床鈴聲響起,我們三個一骨碌爬起來,用冷水摸摸臉,接著便一路小跑,穿過學校后門,趕去教室。
從學校到老三他姐姐家,我們來來回回不知走過多少次,甚至連那個小賣部的老板看了,還以為我們的家就在后面,他哪里知道我們只是鄉下來的窮學生。
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構成了我們人生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多少人幫助過我們,多少人鼓勵過我們,實在無法一一計數。多年后,當我成為一個教師,也能夠為別人的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時時這樣想,盡力去幫助他們,他們的今天,就是我的昨天。
13
我們這一屆高中,大約是恢復高考以來考試制度最為嚴格的一屆。高考分預考和統考兩個輪次,哪怕一次失誤,對我們來說也是難以承受的,失誤,就意味著失去繼續深造的機會。
大家已經為備考忙累了好幾個月。預考一結束,大家就像脫籠之鵠,希望覓得山青水綠之處作暢快之旅。
出行的第一站,選擇在縣城東北部的大東山。
大東山,號稱大江東南三靈山之一,與九江的廬山、安福的武功山齊名。白居易、蘇東坡、黃庭堅等文人墨客曾多次造訪,并留下許多墨寶。據傳,當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遇阻,就曾寓居大東山云隱寺,開壇講學,傳播佛法。如今,我們這些懵懂學子前來,則為放松心情,一覽勝景。
信齊早就備好一面紅旗作為班旗,倭寇準備了照相機,春如帶來了錄音機,金倫借了一把吉他,還有其他同學,各自做了相應準備。面包干糧和飲用水均已備齊。
出發前,全班還在校門口做了出行儀式,并拍照留念。儀式非常鄭重,班長講話,書記講話,似乎不是去旅行,而是出征。
我們從縣城出來,經過黎洞坑,往大東山進發。
當時的黎洞坑有大片農田,吉水中學的農墾基地也在這里。每到春插和夏收,老師便安排我們來這里勞動。我們從學校抬來大糞作肥料,一大桶一大桶,統統倒進農田,養肥禾苗。而到了收割季節,我們又放下家里的農活,趕來幫著割稻子。當然,這些勞動,還是以我們這些農村學生為主力,城里孩子苦力干得少,農活不嫻熟,他們多數是打下手。
這一次,我們不是為勞動而來。我們只是路過此地,目的是觀賞前面的名山秀景。我們看著路邊曾經熟悉的田地,既歡快,又帶著一絲眷戀。
保生的家就在山腳下,他對路徑最為熟悉,他就是當然的向導。
“上大東山,有兩條路徑。第一條,順著去山頂電視塔的簡易公路前行,大約要走三十來里路,彎彎曲曲盤旋而上,多花點時間。另外一條,那是獵人們走過的近道,爬山梁,翻溝坎,路陡,但距離近。”寶生向大家介紹道。
“我們就走近路吧,或許還能抓只野兔回來呢。”信齊紅旗一招,“走,我們抓兔子去。”
從山腳看山頂,峰巒重重。最高點,一塔尖聳,直插云天,這就是江西706調播臺,當地人稱之為吉水電視調播塔。
我們把高高的尖塔作為路標,翻山越嶺,爬溝攀巖,依次而上。寶生、信齊、金倫前面開路,門哥、黃燁、老三斷后,我和其他人走中間。說實話,爬山越嶺,對于我們這些農村來的同學而言,根本就不算一回事。我們經常上山砍柴,早已練就不怕刺不怕陡的鐵腳功。可對于城里的同學而言,那就夠他們辛苦了。他們很多人還是第一次爬這么高的山,開初還行,到半山,就累得氣喘吁吁。尤其是女同學,平時嬌滴滴的,哪吃過這種苦?我們十幾個男同學發揮優勢,拉的拉,推的推,述建、一平、文龍、路易、明德、厚祿、朝盛……個個使出上山挑柴火的功夫,用足了勁拽,而女孩子們也放下了矜持,紅著臉,流著汗,一手抓著同學,一手抓著樹枝,連爬帶蹬,好不容易才上得山去。
山上般若庵香煙裊裊,老尼正在上香、念經。信齊說:“我們這次上山,說來也是緣分。何不也到庵堂一拜,祈求菩薩保佑?”
深山云海,曲徑通幽。般若庵掩隱在一片林濤之中,清靜,心凈。我們帶著一種虔誠,行禮,膜拜。
那時候,我們實在太年輕,許多禪理我們并不明白,只知道這是一種禮數,而對于更深的涵義想得不多。
倭寇說,我這里有相機,大家就和師太一起合影留念吧。“咔嚓”一聲,一群年輕學生圍著一個老尼,在青燈獨墻下,留下永恒的記憶。
大家繼續向著山頂攀登。近了,近了!電視塔終于就在眼前。剛才還是路標,如今觸手可及。剛才還高高在上的大東山,現在已被踩到腳下。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攀援,終于到達了東山垴——大東山最頂峰。登高四望,一片空闊。山巒群峰,層層疊疊。山溝壑谷,其深難測。更遠處,縣城、村鎮、贛江……如詩如畫,似夢似幻。
山頂一塊平整的草地上,年輕的我們在這里載歌載舞。春如的錄音機響起來,金倫的吉他彈起來,全生的口琴吹起來,倭寇的照相機“咔咔”地閃光……根號二和中華她們在唱歌,江琳和柳柳她們在跳舞,大家在用最熱烈的歌聲,最動人的舞姿,歡慶這次完美的登山之旅。女孩子們一洗往昔的嬌羞,不斷地唱著,跳著,舞著,或者干脆擺起了美妙的身姿,對準鏡頭,留下靚影;男孩子們則順著塔基,抓住鋼架,繼續往上攀爬,爬上高高的電視塔頂端。大家疊成一個立體三角形狀羅漢,信齊帶著一圈同學組成堅實的基座,門哥和述建把著旗幟立在尖頂,我和其他同學,則是圓實的腰身。六個層次,層層相疊,有的探頭,有的凝望。見帥哥們疊成了極其壯美的陣勢,可愛的女同學悄悄靜下來,望著高塔,豎起大拇指,贊許而又柔情的目光多少年后仍讓我們難以忘懷。
14
從大東山下來,第二個議題便是去同學家竄門。
城里同學的家,我們去過無數次。現在,也該讓他們到鄉野之地去體驗一下什么是山村人家了。
我們先到建秀、文春、先華、文龍等同學家里,體驗水南人情風物。隨后,大家接受我的邀請,到邱陂家里一聚。
我早就把同學要來家的消息告知了母親,母親這天早早煮好擂茶,在大門外的高坎處等候多時。當看見十幾個同學在我的帶領下往家里方向走來,高興得什么似的。她讓妹妹打了一掛鞭炮接客,然后把我的同學迎進客廳。
那時,我家住的是土筑瓦房,許多同學沒有見過,尤其是縣城的同學,與他們的樓房相比,簡直就算茅棚。春如、倭寇、老三等,覺得新鮮有趣,這里瞧瞧,那里看看,似乎在看一件千年老古董。
喝擂茶,他們也是第一次。過去只聽我說過擂茶如何好喝,如何有營養。這次終于親自品嘗了擂茶的香味。他們甚至還要我母親再擂一次看看,見擂茶缽被擂得嗡嗡叫,茶葉、花生、芝麻,一下子就變成了粉末,開水一沖,香噴噴的擂茶便好了,他們覺得不可思議。這些客家人的特色飲食,還真的讓城里來的同學大開眼界。
家里一下子來了這么多年輕人,甚至驚動了左鄰右舍。他們知道這是我帶來的同學,都流露出羨慕的神色。
正當大家開心之時,幾個在鎮上打電話的同學帶來了預考成績的消息。這一下,有人歡喜有人愁。幾個同學悶悶不樂,空氣一下就沉悶起來。
馬上就要開飯了。我邀同學們快洗手吃飯,卻發現有人不見了。在房子周圍四處找,可就是不見。母親嚇壞了,把我弟弟妹妹全放出去找人。水庫邊,菜園里,每一處都不放過。上天保佑,千萬別出啥亂子,大家心里都很著急。妹妹耳尖,似乎聽見后山有嚶嚶的哭聲。大家循著聲音爬到后山,果然那同學躲在樹叢下哭泣。唉!那年月,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預考失利,意味著今年失去了再次一搏的機會,讓誰也是難受的。今年失利,明年可以卷土再來,我們再三相勸下,一場危機終于化解。
人回來了,我母親松了口氣。
開飯,喝酒!還是倭寇爽快,說罷便親自動手。母親已經把酒壇搬到客廳,要酒就隨同學們自己倒。大家也毫不客氣,先干了一碗再說。
酒過三巡,大家覺得慢慢喝沒有意思。春如、世優、倭寇、文龍等提議,得搞出點氣氛來。有人說要劃酒令,輸者自喝。但遭到不會酒令者的堅決反對,說這樣不公平,還是一人一碗來得干脆。
一人一碗,酒氛逐漸加濃,剛剛的萎靡之氣一掃而光。倭寇、世優聲音最響亮,其他同學則按規則迎戰。大約到第三碗,就有幾個支持不住,撤了。
第四碗下去,文龍說:“我喝不了了。我寧愿吃飯,和世優比飯。一碗酒兌一碗飯。輸了就做俯臥撐,每一碗做十次。”
文龍的挑戰很快得到世優的響應。第七碗,倭寇醉眼朦朧;第八碗下去,春如步履踉蹌。可是,看看世優,好像他喝的是白開水,一點醉意都沒有。
桌子上,先華、老三、明德、文春、春如、倭寇等都撤了,只剩下文龍還在硬著脖子吃第四碗飯。世優脖子一仰,又一碗酒下了肚。四碗飯后,文龍討饒,他再也吃不下了。可是,世優還在喝酒。
按照約定,一碗酒十個俯臥撐。文龍老老實實在地下做起了俯臥撐,我們在一旁加油,他做到二十下,渾身冒汗。可世優還在喝酒,他好像就是個酒桶,總是倒不滿。記得《射雕英雄傳》有個叫做丘處機的英雄,他喝酒不醉,是因為能夠運內力把酒從身體里逼出來,一場酒下來,地面全濕透。可我們的世優同學并沒有練得這種武功呀,怎么就這么能喝?我們看看桌子底下,也不見他作弊的跡象。大家就像看戲法,直覺得不可思議。
文龍俯臥撐還沒有三十下,就軟了下來,躺在地上直喘粗氣。同學們看他可憐相,只好要世優高抬貴手,放他一馬。世優則一直在喝,直喝到點起煤油燈,把那甕老酒喝得見了底方罷。據負責點數的同學說,他這一餐共喝了十三碗酒。我想,即使武松再世,也得欽佩三分。
在鄉下,這種喝酒法著實少見。這只是一群年輕學生啊,酒量竟如此了得,我母親見了也連連稱奇。
我們知道,這可是一頓離別的酒啊,是凝聚了我們同學情誼的酒!要喝,就喝個驚天動地,喝出同學的至真至純。
15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再見了,我的母校!再見了,我親愛的同學!不管有多么不舍,我們終于選擇了離開,選擇了繼續前行。
或者求學,或者求職,北上南下,東奔西走,我們的腳步漸行漸遠。
16
多少時光在指縫間悄悄溜過,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不年輕。
金倫為了找到我,他尋遍全吉水的電話號碼,當熟悉的客家音從千里之外傳過來的時候,我激動得徹夜難眠;
信齊為了來鄉間校園看我,騎著他的碳鋼自行車走了幾十里。信齊騎車離開墨潭,離開吉水,上了井岡山,騎到了南昌,騎到了川藏線……可最遠的距離,或許莫過于從縣城到烏江這三十里;
厚祿、新譜、一平、能勝、冬青、小錦、江琳、存斌……多少同學,在網上默默關注著我,激勵著我,支持著我。我的幾個簡單的文字,竟讓同學如此上心。我該如何感謝你,我親愛的同學!
先華有心,建了微信群,大家有了交流的平臺。老三、信齊、冬青、中華翻箱倒柜,把珍藏了幾十年的老照片曬出來,大家都在照片上尋找到遠逝的青春。
17
人生其實就像一場戲。精彩的開頭,總是讓人銘刻于心。可是,更多的苦辣,潛藏在不為人知的幕后。當換上一幕,驀然發現,鬢發已白,青春不再!
舞臺不能空擋,生活還得繼續。
路,還在腳下,還在延伸。
——獻給吉水中學1985屆5班全體同學
?(?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