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俄國文豪屠格涅夫,我很早就知道了。記得上學時,文學教授曾經用一流的語言,分析過這位巨匠的作品,可是由于當時心有旁鶩,他教授的真知丟到爪洼島了。
? ?偶然的機緣,看到了屠翁的《多余人日記》,立刻被書中精彩的內心描寫手法說折服。盡管這篇小說篇幅不長,那高超的語言藝術,對主人公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對故事引入的詳略處理,都值得去深思一番。
? ?故事很簡單,主人公愛上了一個小縣城的官員的女兒麗莎,一見鐘情,神不守舍。而這位漂亮的姑娘卻愛上了來自首都負責接收新兵的H公爵。他憤而同H公爵決斗,打傷公爵,卻引來周遭的痛恨,特別是她深愛的女神的極度厭惡。沒多久,H公爵返回首都,麗莎和他愛也就此結束。當主人公得意忘形,以為可以重新得到麗莎的好感時,卻聽到了麗莎對他極度厭惡的談話。他的希望再次落空。麗莎閃婚嫁給了該縣城的小官吏比茲苗科夫。
? ?我們都曾有過那樣的感情經歷,都曾為一個人而神魂顛倒,忘乎所以。但我們不具備把自己的經歷藝術加工到如此高超的境地。知己知彼,將心比心。讀這篇小說,我仿佛看見了當年的自己,“既不善于理解發生在自己眼皮底下的事物,也不善于理解自己內心發生的事”,一廂情愿地以為只要真心的為對方好,就會得到同樣的回報。當別人因為你的某些行為開始疏遠你,當你們關系出現危機、裂痕時,當自己為人誤解時,自己還惶然不知,一如既往地繼續著糟糕的表現,直到最后各奔東西。當年說過的話,曾經發過的誓言,都變成了歲月的痕跡。
? ?主人公是幸運的。他在第一時間敏感的發現了麗莎對自己的態度,還有幸偷聽到了麗莎對自己的真實看法,如果他能夠很好地反思自己的所做所為,應該能夠在后來的日子里迅速成長,成熟。
? ?主人公是不幸的。他不善于善于窺測他深愛之人的內心世界,沒有發現麗莎在感情方面猶如一張白紙,面對優雅的,來自首都的情感高手,自投羅網,深陷其中。假如他不那么沖動,默默地一直陪在麗莎身旁,最后的幸福一定會落在他身上,而不是那個卑鄙小官吏比茲苗科夫。